最近学习思维导图,阅读了东尼博赞教授的《记忆导图》一书, 书中有一非常超前的观点:“你永远都不需要管理时间, 你需要管理的是时间之外的事情 - 你必须在时间的流动中明智地管理自己“,这一观点也让始终不能好好看时间管理书籍的我松了口气。
因为如书中提到的“时间并不需要管理。 在没有人类管理的情况下, 时间已经自我管理了150亿年”。我们要做的是管理你的脑,你的思维,而记忆导图里的几个记忆的重要因素首因、近因、冯·雷斯托夫、联想、兴趣、重复等,特别是首因, 近因,冯·雷斯托夫原理等能有效地管理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从而达到我们常说的“有效管理时间”的效果。
想想我们平时点子或灵感出现的时候常常是在最放松的时候, 比如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或早上醒来的时候, 在洗澡的时候或者在散步的时侯, 又或者是在一段紧张的工作后茶歇时与同事聊天的时候, 我还常常在工作中休息上洗手间时或倒茶水时会想到点子。 以前上学的时候, 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很羡慕我们学艺术设计的, 在他们紧张地读万卷书写万卷论文的时候, 总是看到我们在无所事事瞎逛, 其实我们哪里是无所事事, 我们在瞎逛的时候都在观察和思考, 而灵感往往也在我们累积了一定量的瞎逛后灵光一现而来。
正如记忆导图解释的, 我们在一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产生了首因, 首因让我们记忆特别深刻。 比如我们小时侯学到的知识一辈子都记得。然后是近因, 最后发生的事我们总是记忆犹新的。 冯·雷斯托夫原理是指发生的特别的事, 对于特别的事我们也总是记忆深刻的。 而根据记忆导图的原理,从首因到近因那段时间,如果发生的事不是你从重的做,或是特别的,或是你有兴趣的,那么这段时间的记忆是很低的。
如果把这个原理放到一天的工作中, 也就是建议我们要注意放松休息, 因为每一次休息都创造了近因和首因, 当然要注意休息的次数, 因为休息太多, 大脑也会分不清主次。 但是相反的,如果我们持续做一样事情的时间过长,就会有很痛苦的感觉,甚至有时做着做着忘了自己原本真正想要做的事,脑子像被堵住一样转不动了。
而要是把这个观点放到你的一生来看, 时间管理就是管理好你自己, 管理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的梦想,你的天赋。
每天花点时间来寻找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的天赋, 因为如果真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不会说没时间去做的。 曾经听过李欣频老师讲过的例子就是如果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 然后你家附近刚好又有个美食节, 你肯定会出去美食节那里寻找食物的, 你不会说没时间的, 因为那时吃东西填饱肚子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
记得在留学的时候, 有一年暑假打工,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出去等车, 六点到工厂,然后一直站着工作到傍晚六点,晚上回到家已经是七点多八点了, 大部分时候是晚饭也顾不上吃倒床就睡,周末恨不得睡它两天两夜。 硬是在这种情况下, 利用周末我还是挤出时间寻找要申请读硕士的学校,写申请表,准备各种资料,找导师写推荐信,回答所申请学校询问的问题或补充更多的资料, 结果收到了两家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当你真正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 你是不会有借口说没空, 怎么都可以安排出时间来。
当我们二十来岁的时候看到四五十岁的成功的人, 会想成功需要时间经验; 当我们到了四五十岁时心就慌了, 这个岁数还谈啥梦想,觉得追求梦想是年轻人的权利了, 结果一辈子时间就这么过了。
如果你列了一堆“To do list"而抱怨没有时间去做, 那是因为这些都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用记忆导图来理解的话就是这些凊单上的事对你来说并不是特别的,真正感兴趣的,可以不计利益地重复做的事。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花时间寻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没有管理好自己, 而不是没有管理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