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介绍的是王炎的作品。
宋词中,记录了两个王炎。其中一个,字公明,河南安阳人,他靠祖荫入仕,一度做到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等,可谓官运亨通,仕途平顺。
我认识他,还是占了陆游的光。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曾经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草拟过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平戎策》。为纪念这段经历,陆游曾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书愤五首·其一》,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这个陆游的上司,文学成就一般,词作寥寥,不值一提。
另一位王炎(1137-1218),字晦叔,号双溪,江西婺源人,素有农村词人之称。
此王炎官职虽然不及观文殿大学士王炎那么显赫,但是博通经史、工诗文,留下不少作品:《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等。可惜他的大部分著作早已失传,仅存诗文二十七卷,题《双溪集》。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
我稍稍研读了他的部分词作,发现其词风婉约清丽之外,不失冲淡闲适,比如下面几阙词:
清平乐
儿曹耳语,借问何处去?
家在翠微深处住,生计一犁春雨。
客中且恁浮游,莫将事挂心头。
纵使人生满百,算来更几春秋。
临江仙
思忆故园花又发,等闲过了流年。
休论升擢与平迁。
拂衣归去好,无事即神仙。
况是老人头雪白,羞看红粉婵娟。
鸾孤凤只且随缘。
莫将桃叶曲,留与世人传。
浪淘沙令(开禧丙寅在大坂作)
流水绕孤村,杨柳当门。昔年此地往来频。
认得绿杨携手处,笑语如存。
往事不堪论,强对清尊。梅花香里月黄昏。
白首重来谁是伴,独自销魂。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三首词,肯定会跟我产生同样的疑问。虽说出现“翠微深处”“故园”“孤村”这些意象,但与农村题材还是有不少距离。直至看到他下面的这首《南柯子》,我才恍然大悟。
确实,有时一句话、一首词即能定下词风的基调,成就作者的声名,比如“红杏尚书”宋祁,抑或“樱桃进士”蒋捷。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首词作。
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幽艳:暗处的花。湿啼红:花朵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沟塍(chéng):田埂。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词意:
山色昏暗,阴云密布,薄寒的天气中细雨濛濛。花朵上结满了水珠,有如少女面颊带泪,让人怜惜动容。切莫对着东风伤春惜花,惆怅呻吟,忧心忡忡。
你不见农人日出而作,足迹踏遍了阡陌田垄。他们终年劳苦,犁透了田,灌足了水,只盼望有个丰收的年成,别无他求。
小词语淡言浅,不事藻绘,却朴素地表达了作者关心农事,与劳动者声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尤其一句“人间辛苦是三农”,出语平实,看似白话,却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悯情怀。但与过往诗人过于尖刻带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相比,这首词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对未来寄予了某种希望,这就起到了抚慰心灵的作用。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唐人有关农事的诗作。如崔道融的“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颜仁郁的“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更别提李绅的《悯农二首》了。
很显然,这些作品大都直击现实,揭露黑暗,但总不免悲凉沉痛,令人压抑。
相较而言,后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乃至清代姚鼐之《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等,虽说也是描写农事的艰辛,但字里行间跃动着别样的愉悦轻松,画面清新美好。
我们已然活得太苦太沉重,如果再一味沉溺于忧伤悲苦的诗行词海,岂不太累?正因如此,我才选择了王炎的这首词作并稍稍解析。
宋代文人骚客大多囿于吟风弄月、离别相思的题材,沉溺于狭小逼仄的个人空间,抒发的尽是悲欢离合之情。而这首词,不作伤春惜花的老调,唱出了另辟蹊径的新声,可谓立意不俗,一扫陈思旧规,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思路和眼界。
稍稍遗憾的是,由于理性色彩较浓,难免落入宋诗千篇一律的枯燥生硬窠臼,词的抒情功能相对就减弱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