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上火,主要原因是思考上的惰性。思维和行为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形式。行为者说的比较耳熟的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是一个思维者呢?它的抽象性导致其结果只能是成与不成。没有任何的中间态。同时,行为通过持续的训练,可以对过程加以可视化的评价,而思维的不可见性导致评价的可行性会差很多。
本来想说思考的惰性,不自觉的说它与行为的差异,并不是无意识的跑题,而是对抽象性的无定性的顺从。我们无法判断行为上的原则与方法是否适合在思维上,我们也无法判断一种行为上的“跑题”在思想性上也如此。
思维只能讲唯一性,而行为更多的关注共性。既然以思维做开端,那就以“我”为主体。我是行为的客观载体,同时也是思维的抽象载体。我能提供的经验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来自我过去的体验。“我走着这一遭”,本质是对过去的描述。所以,我以先验来叙说。
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回首时我们总是悔恨、纠结多于自足,原因之一是行为的可持续性上。说我这一生的时候,我们预设了这一生还在持续着,并能持续许久。在缺少紧迫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忍受一定的不足与偏差。
我们常说着猎狗追兔的故事,一个尽力而为与以命相搏的故事。行为很多时候尚且做不到全力以赴,更不必谈什以命相拼。“我是怎样的猎狗”?前提是我有一个需要负责的猎人。人是没有猎人的。人生而平等。所以人很少也不必要求求全责备。
所以,我是全部的思考者,同时我也是无所思者。愿上帝以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