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无形而又无价的人格魅力、个人品牌,这才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大家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是殷朝最后一代君王,尤其以残暴闻名。纣为了个人享乐,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7年的工夫,在京城造了一座鹿台。这座鹿台长达3里,高有千尺,登上鹿台眺望,云雨好像在它下面。在鹿台四周,纣命人盖了许多园苑,把许多珍禽怪兽都搜罗在里面。接着纣王在鹿台上又建了一座高大的摘星楼。他和美女们在楼上饮酒宴乐,朝朝笙歌,暮暮曼舞。后来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以表示此地朝夕歌舞不停。

    仅史籍上记载的纣王的各种荒淫暴虐行为,就达到70项。纣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打造了许多残酷的刑具。其中有一种叫炮烙的刑具,把带格的铜柱,横放在通红的炭火上,叫犯罪的人光着脚在上面行走,走不几步,人就摔落下来,掉在炭火里活活烧死。朝歌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纣和他的妃子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走过了溪水。妃子对纣王说:“小孩骨髓正在兴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水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小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妃子的话是否对。为了记住纣王的这一暴行,人们把这条溪水取名为“折胫河”。

  由于纣王暴虐无道,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逃跑了,一本叫《太公金匮》的古书上说:“太师少师抱其家器乐器奔周,内史向挚载其图法亦奔周。”这些大臣基本上都逃到了一个叫“周”的地方,也就是周武王的国家。周开始是一个附属于殷的西方小国,位置在今天陕西省的渭水流域,乘着殷朝的政治混乱,周逐渐强大起来,在周文王和武王两代的治理下,实力越来越雄厚。周武王善于用人,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姜尚、周公旦、召公夷等,周武王靠着这些人,将国家治理得愈加繁荣强大。

  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对,丧失德行之人,也必将众叛亲离。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就联合八百诸侯在盟津(今河南孟县)会师,同时还联络了今湖北、陕西、山西一带山区的八个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历史上记载,周武王的大军在一天夜里到达盟津南的黄河渡口时,夜明如昼,八百诸侯都兴奋地高歌猛进。

    当周武王大军直逼朝歌的时候,纣王仍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毫无准备,军队都开到东方打仗去了,一时抽不回来,只得临时把70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前去抵挡。但这些奴隶早受够了殷纣王的暴政,因此当这支奴隶大军刚一和周军接触,便马上掉转矛头,倒戈奔向自己一方的将领。周军乘势大败纣王军队,殷纣王只得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朝歌。纣王奔回朝歌以后,知道大势已去,昏昏沉沉地登上鹿台,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到身旁,一共围了5层,然后点起一把火自焚了。

    几天前,有个朋友问我,"你整天一个人呆着。不孤独吗?也没有人了解你陪你聊天,你不担心吗?"我说:"没有,感觉挺好,每天都比较充实"。《论语》里面不是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修身不是为了有更多的朋友和回报,而是完善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如果修到有德的时候,福运就会不期而至。也就一定会有同频的朋友和邻居。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里的"为"是修为的"为",而不是理解成第四声的"为了"的意思),这句流传几千年的话,是告诉我们,人是要不断的修为自己,否则就不能和天地在一起共同生活。也就是说社会容不下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