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三 金寨梅山水库建设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同年10月初,在一种留恋和好奇动力驱使下,我又一次来到了金寨,又仰望了一次巍峨屹立在金寨南端的梅山水库。当年,建设梅山水库的缘由、时间、决策、实施等,一句话,为什么当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满腹的疑惑,通过查阅资料,听人讲治淮故事的方式,剥茧抽丝般得到了一些了解。
淮河是中国一条大河,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历史上淮河水患频发,危害严重,治理淮河是历朝历代执政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一路蜿蜒东流,浩浩汤汤,绵延一千多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河南桐柏山至安徽的洪河口为淮河上游,洪河口至洪泽湖一段为淮河中游,洪泽湖至长江入海口为淮河下游。淮河流域人口上亿,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7月20日,中南海毛泽东主席的办公室,一封来自华东防汛指挥部的紧急电报被急匆匆地送进来,看过电报内容,毛泽东主席眉头紧锁,是什么电报令毛泽东主席的心情如此沉重呢?
原来,1950年6月底,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洪峰过处,摧毁房屋,淹没农田和山庄,涉及周边几十个县和四千多万亩农田,受灾人口达一千多万。这次持续的洪水威胁着亿万生命的安危,灾情十万火急。
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收到淮河灾区急电是1950年7月20日,电报中记述“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有超过1931年最高洪水位很大可能……”,看过电文后,毛泽东主席表情凝重,急速指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复是“除自救防汛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末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内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8月5日,河南,苏北,皖北告急!皖北区书记曾希圣的加急电报再次送到毛泽东主席的案头,第二封电报灾害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或者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翻船而死者统计有489人,受灾人口占皖北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毛泽东主席的批复是这样的,“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从批示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导淮的迫切心情。
1950年10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第一次把“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以国家文件的方式正式颁布。根据治淮方针,采取上游山区修建水库蓄洪,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开辟入海水道的总体决策,以期达到根治淮河的目的。
首先在淮河上游兴建一批山谷水库,而这些水库的建成,将在汛期有效拦蓄上游洪水,从而大大减轻淮河下游在汛期的洪水压力。
当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着手实施,经济困难重重;又则美国在鸭绿江燃放战火,威胁着我国东北边境安全,抗美援朝势在必行。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然而,财政紧张,物资匮乏,缺工少料,国际封锁,无疑于横在治淮路上的一座座大山。
为了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上万名专家、技工,几千名医务工作者,百万上堤民工抛家舍业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参加治淮,千里淮河上,上百个工地从1950年下半年先后开工。
淮河治理,工程量最大的是土方作业,不论是挖土筑坝修建水库,蓄水泄洪,还是疏浚河道,加宽加深,增加泄洪流量或裁弯取直,减少洪水滞留时间,提高河道过水速度,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的条件下,全靠人力手挖肩挑,效率低速度慢可想而知。
面对诸多困难,治淮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与水利专家、建设者们一起群策群力、顽强攻关,采取在工地举办“小课堂”和经验多方传授等方式,营造人人学技术,人人上讲堂,人人争上游的学习氛围。
通过中国水利工作者的自强精神和顽强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决定以用时短,见效快,强度高的连拱式水坝建设方式和标准,在大别山建设新中国治理淮河的第一座水库——佛子岭水库。
浩大的治淮工程牵动着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心,治淮工地缺少材料,全国各地工厂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生产;缺少人力,全国工、农、商、学、兵踊跃报名,全力以赴。有一个事例可以读出国家决策者对治淮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必胜的信心,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90师和第98师整建制投到治淮建设中,并更名为“水利一师”;缺少粮食,中央政府积极筹措,全国一心,调拨粮食支援治淮建设工地。在一千公里的淮河沿线,175公里开挖支流的河道上,百万民工每天都能吃掉几十个火车皮的粮食。仅1950年11月政务院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全国各地积极筹措以保证治淮工程工地的粮食达一亿公斤。
建设者们在治淮工地披星戴月,挥洒汗水,辛勤劳动,抢时间,争速度,求质量,要效率,不遗余力地为治淮工程奉献应有力量。如火如荼的劳动热情感动了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1951年5月3日,毛泽东主席派出的治淮视察团一行32人到达安徽蚌埠,了解治淮工作情况。5月4日,在蚌埠维多利亚电影院,邵力子亲手将锦旗授予治淮工程委员会,锦旗上赫然绣着毛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如一缕强劲的春风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号召是中华民族不向命运低头的怒吼,也是那个时代中华大地上最嘹亮的冲锋号。
新中国治理淮河的大幕历史性地拉开,安徽金寨梅山水库就是在此形势下开工建设的。梅山水库工程于1954年3月开始动工,1956年4月大坝建成。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施工的一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当时堪称世界第一高连拱坝。
水库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灌溉隧洞、放水底孔以及发电厂房等几部分组成。拦河大坝由15个垛、16个拱组成。两岸各接重力坝,全长443.5米,最大坝高88.24米。放水底孔位于大坝9号拱内,最高运行水位110米,最大放水流量为每秒127立方米,主要用于水库淤积冲沙、放空水库。水库总库容22.6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梅山水库的建成和灌区的开挖配套,犹如神仙赐予人间的一支妙笔在史河流域涂画出了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改变了流域以往不旱即涝,流离失所,万户萧疏,难见炊烟的历史,如今,千重稻浪,高楼大厦,民众幸福安康的景象朝朝暮暮展现在千里淮河沿岸。
从1950年至1958年在淮河中上游的崇山峻岭中,建设者们凭着一腔热血,披星戴月,艰苦奋斗,修筑起一座座拦洪蓄水的如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滩等9座大型山区水库大坝,而9座大型山区水库中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就处在淮河中上游的安徽省金寨县,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库区县,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灌溉安徽和河南两省良田900多万亩,以骄人的贡献跻身于全国著名的治淮骨干工程。
站在梅山水库大坝上,望着面前碧波荡漾,群峰侧映,植被茂盛,风光旖旎的坝区景色,和一次次仰望气势恢宏的梅山水库大坝,不由得心生莫名的激动与感慨,梅山水库不仅仅是金寨的骄傲!而且,我,一个朴素的来访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它们的建成书写了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记录了新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历程,揭开了史河沿岸和淮河中下游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篇章,更是新中国雄才伟略在千里淮河上铸造了一个个不倒的丰碑。(完)
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