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转名词:将动词用作名词,赋予其事物化意义。
(1)我当然明白,所有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我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啊,只是为了分别。(席慕蓉《沙堡》)【动词“呈现”和“相见”用“美丽的”、“焚烧的”加以修饰,成为名词,给不断出现的事物以“静态”,从而收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抒发感情的表达效果。】
(2)《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现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时常常置于结构助词“的”的后面,如这里的“磨难、污辱、迫害”和“尊敬”、“爱”。】
(3)他在那个阁楼上住了三个月,后来他忽然搬回自己家里去了。对于他的出走,我母亲始终保持沉默。自从他和我结婚之后,他和母亲的关系就明显地冷淡了。母亲不再和他在厨房里谈话,而是把他说成一个吃闲饭的人,一个耍猴把戏的人。(残雪《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出走”动词转类成名词,突出强调了行为。】
(4)朱慎独自幼继承了先人这种叛逆、反潮流、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于研究生理卫生与闲写“风花雪月”的同时,立志于沐浴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王蒙《冬天里的话题》)【“立志于沐浴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也可以说成“立志于创建沐浴学这一新学科”。但前者突出了“创建”精神,动词转类为名词的修饰作用可见一斑。】
(5)天上布满着云,星也看不见,丝毫物影都没有,深晚呵,又悲哀又沉寂。小孩子的足音是唯一的神秘的“动”。(瞿秋白《那个城》)【“动”转类为名词,以动写静,衬托出夜晚的寂静。】
(6)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最为你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傅雷家书》)【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简洁明快、整齐、匀称。由“安排”、“看法”、“分别”为中心词的四个偏正词组,并列排出,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节和谐。】
(7)由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发扬,由于我们反侵略精神的发扬,世界上富有反侵略精神的人士,爱好和平的人士,受了我们的感召,因而发出正义的呼声,所以与其说我们响应世界反侵略人士,毋宁说世界反侵略人士响应我们的反侵略行动。(郭沫若《和平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文中的动词“发扬”转类为名词,是为了强调语意的需要。以“发扬”为中心词,更能突出发扬精神。】
(8)一片素白的云朵飘来了,影住了太阳,我终于仰起了头颅。啊,云朵更素净,像温雅的笑容;阳光也柔和,像温存的抚摸。(王中才《白云》)【文中的“影住了太阳”的“影”是名词动用。“抚摸”跟“笑容”相对,转类为名词,把阳光的柔和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有动态,有静态,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