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有两场演出牵动着京城乐迷的神经,柏林爱乐乐团要来了,时隔7年再次莅临国家大剧院,网上售票时间一再推迟,开票之时瞬间抢光告罄,一千以上价位的票被黄牛炒到五六千,想必不少人痛失良机无奈惋惜。
我有幸观看了22号的演出,一睹当下炙手可热的80后指挥家杜达梅尔的风采,当然享誉世界的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令人激动和敬慕。
当晚的曲目是伯恩斯坦的《嬉游曲》和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把两位近代作曲家指挥家作品安排在一起颇有寓意。今年是伯恩斯坦诞辰100周年,以此向这位乐坛的伟大艺术家致敬。另外大家知道伯恩斯坦是马勒作品最早最有力的推崇者,正是由于他的推动人们开始重视喜欢马勒的交响乐,马勒的名言:“我的时代会到来的”终于由伯恩斯坦得以实现,60年代成就了未来的同时代人。伯恩斯坦也觉得自己是马勒的化身,至今”马勒热”持续不减是和他分不开的,并与纽约爱乐乐团录制了全套马勒交响曲,由此掀起了全球狂热。
”嬉游曲”通常是为小型管弦乐队而作的多乐章组曲,多在室内演奏。这种体裁曾一度风靡十八世纪宫廷,莫扎特、海顿等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都创作过不少嬉游曲。1980年,伯恩斯坦创作了这套由八首短曲组成的《嬉游曲》,分别注标题:喇叭和号角、圆舞曲、玛祖卡、桑巴舞、土耳其、蓝调、进行曲。全曲长度不到20分钟,从中听到爵士、布鲁斯、百老汇等多种风格,乐曲惊艳泼辣,俏皮滑稽。
乐队在杜达梅尔指挥下,令人耳目一新。铜管乐和木管组与打击乐轮番奏出极具动力的乐段,进入到现代美国本土多元化的风情之中,除个别舞曲还留有古典乐音元素,大部分短曲都是在惊艳狂放中进行,高潮精彩处3位长笛手站起吹奏,现场引起共鸣。曲目虽不长却给人全新感受,恍惚间仿佛不是在欣赏古典乐,倒是来到了充满狂欢的街头乡村舞会盛典,爵士乐布鲁斯百老汇蓝调交汇其中层出不穷。乐手驾熟就轻娴熟的演奏,少了些中规中矩,像是在随心所欲玩耍手中的乐器,但所发出的声音却是灵动富有色彩画面感的,叫人欲罢不能。
这次柏林爱乐乐团中国之行所安排的曲目,除了这两首外还有伯恩斯坦的《第一交响曲》“耶利米交响曲” 为次女高音与乐团而作,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和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么多乐曲以我个人看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份量最重,不单是它的体量大(五个乐章约70分钟),而且它以全新的配器结构区别于以往的交响曲。
喜欢马勒的乐迷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听他的交响曲过瘾获得感强,很少甜言蜜语矫揉造作,而是以诚实撕下虚伪来直面人性,同时乐器配置多。小号奏响具有宣告性的葬礼号角,随后弦乐发出缓慢的送葬主题,队伍在低沉的氛围中缓步而行,至此开启了全曲的漫漫旅程。杜达梅尔精确适度的把控乐曲的速度张力,当然乐团大师级的乐手对音色的处理更是毫无挑剔之处,在得心应手的演奏中你能感觉到他们相互间的照应配合协调,并不是炫技般的忘我演奏。需要力度时没有扭捏迟钝似狂飙宣泄洒脱,轻柔时弦乐会发出似轻纱神秘的声响,如在第四乐章中专为弦乐和竖琴所作,这段小柔版被许多影视剧引用。由于我座位在第三排靠近第一小提琴的一侧,竖琴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弱,这或许由于竖琴这件乐器本身的音量局限所致,不过可以清楚的看的第一小提琴(16位)的演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排4个年轻的演奏家,当然首席的技艺是不容置疑的,但这4个年青人的演奏显得很出众。
马勒在创作这首交响乐时,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之时,当时盛行欧洲浪漫主义的风潮已走向衰落,在艺术领域印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风靡欧洲,而以个人为中心的非理性思潮动摇着人们的固有理念,尼采用生存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超人理论,唤起人们对个体生命的重新认知。马勒受当时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乐曲中包含着表现主义的成分,但马勒不像德彪西反叛的那么彻底,交响曲里仍留有浪漫主义的成分,因此被称为19世纪末浪漫主义最后的音乐家。
这首交响乐中像类似于各种拼贴画组合的印象,各种声部相互挤压冲撞,如同生活场景中各种嘈杂声的叠加,但又彼此牵扯融合,乐器的配器都给予各自极强的表现欲,各种声响构成马勒音乐中的复调组合,形式上的有意强调,明显的受到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是这种带有冲击力混杂的色彩画面感却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马勒无愧为“未来的同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