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错位:孩子“早当家“一定是好事吗?--成人化孩子。
如果孩子承担了太多父母的责任,甚至代替了父母在家庭中的位置,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父母化的孩子。
可以说,父母化的孩子背后,是整个家庭的痛苦和无奈。
怎么才能避免出现父母化的孩子呢?
给父母的建议是:
当你意识到孩子在变得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时,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给孩子的建议是:
父母会照顾好他们自己,而你要做的,也是照顾好你自己。回归孩子的天真烂漫并不是逃避责任,你只是遵循了家庭自然的发展规律。
假如你曾经是那个父母化的孩子,现在已经成年了:
你需要学习的,不是怎么去更好地照顾别人,而是学习求助,学习依赖他人,学习接受别人的照顾。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照顾别人,依赖别人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内疚,让你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不配享受这种待遇:
你可以对自己说:这只是你过去的角色带来的旧经验。而你,需要为自己去创造新的经验。
第十六讲 独立:孩子“长不大”怎么办?--孩子化成人。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孩子长大的过程,是逐渐离家的过程。可是也有很多人,虽然身体长大成人,但心理上却还没有做好离家的准备。
如果想要避免出现这种孩子化的成人,或者你的家里就有一个孩子化的成人,该怎么办呢?
首先,减弱或消除把成人孩子化的家庭动力。
父母需要寻找孩子以外的空间,也需要给彼此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其次,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
第三点:通过谈判,让孩子离家。
谈判本身,就是把孩子当作成人的举动。
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你也可以不去上学,这是你的选择。但是,你已经长大了,你就不能一直呆在这个家里。你要去找一份工作,哪怕打零工也行。”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找工作,那我们也要鼓励家长至少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规则:
不要在白天待在家里。哪怕他们在街上闲逛,或者去图书馆,也不要呆在家里。这就像一个隐喻,提醒他们应该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你要知道,如果你不去外面的世界,你就会错失很多的可能性,人生就像一张五彩斑斓的地图,而你只是缩在了其中一角。离开父母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你的未来。
第十八讲 青春期:如何与“叛逆”的孩子对话
观察发现:青春期的叛逆,经常出现在那些跟父母关系更紧密的纠缠型的关系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还模糊不清。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愿意去探索世界;有时候,他们又觉得自己很脆弱,想要待在家里,依靠父母。
这种冲突和矛盾会让他们心烦意乱。当他们想要离家的时候,外面的挫折好像在提醒他们家的温暖和安全;可是,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家里的限制又好像在提醒他们的脆弱和无能。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不仅是在反抗父母,更是在反抗他所怀疑的那个虚弱的、没有能力的、想要找人依靠的自己。
在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紧密的家庭,担心和过度的指导就会越多。
而一些民主型的家庭呢,父母一直都知道怎么给孩子探索的空间,这些孩子就很少有严重的叛逆期。
另一些孩子和父母关系比较疏远的家庭,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要靠自己,自然也不会有叛逆期。
所以说,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父母也需要调整他们自己。
怎么调整呢?
有一个家庭,孩子二十多岁,在国外上学。父母很着急,一直说孩子的各种问题,明明是在说孩子自己的事,这个孩子却在旁边,一言不发。
“父母安排的都是你的事,你自己没有意见吗?”
“最开始我也会表达一些意见。可是我父母就会说,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他们都是咨询过权威的人士了,这样就好像我的意见无关紧要。后来我也不想再发言了。慢慢地,就让他们去安排了。”
怎么跟青春期孩子好好对话呢?有三点经验跟你分享。
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
几乎所有叛逆的青春期少年都会说:我的父母不理解我,所以我跟他们沟通也没有用。
有个孩子这样说:
我原来在学校里遇到一个老师,总是骂人,对我也很不友好。
当我回家跟我父母说这个老师有多讨厌时,你猜我妈妈怎么说?
我妈妈说:我们不能控制自己没法控制的事情。你应该想想,这种挫折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磨练呢?
妈妈说的有错吗?当然没有错。她也只是想安慰孩子,可是在儿子听来,这段安慰实际上是在否定他的感受。
当然不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种长久出现的关系模式。那妈妈为什么习惯这么说话呢?
这种语言习惯背后,是妈妈无意识地觉得,我要指导和保护孩子,孩子遇到困难,我不能没有办法。这对一个更小的孩子也许是对的,可是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期待父母是平等的、能够理解他们,而父母却还在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错位,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沟通也会越来越难。
那么,怎么才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呢?
有时候,你可以只是听他们说,了解他们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安慰。另一些时候,你甚至可以跟他们一起指责那个老师很讨厌。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是欢迎偏见的,他们需要那种站在一起、同仇敌忾的感觉,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更像同辈而不是长辈。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一切沟通的前提。
第二个建议是,重新划定和孩子的边界。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门、锁这些象征边界的东西特别感兴,划定跟孩子的边界,不意味着不能跟孩子交流,只意味着你需要学会敲门,并尊重孩子拒绝的权力。你也许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像以前那么需要你了,而你,也要学会慢慢接受这一点。
最后一个建议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自主性。所以,每次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都给他们多一些选择。
从“你应该这样”,变成“你要么这样,要么这样,你想选择哪一样呢?”
如果他们说,这都不是我想要的,那就进一步问:“你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评估他们要求的合理性,再来决定是全盘接受他们的意见,还是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尊重孩子的感受,重新划定和孩子的边界,给孩子更多选择,这些都是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明白,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家。父母该放手的时候,不妨就慢慢地放手吧。
第十九讲 离婚:分开了,如何不伤着孩子?
因为婚姻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持续的伤害,人们才选择了离婚的。
要弄清怎么减轻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我们要先理解,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是什么。
家庭解体的时候,孩子受到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家没了”
在家庭解体之前,他们会非常努力地想让家庭维持下去。
在父母离婚之后,家的残缺很容易被孩子理解成自己的残缺。所以当看到别人有完整的家庭而自己没有时,这些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那些总是被父母卷入冲突的孩子,更是会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但如果处理得好,孩子也会慢慢从父母分开的冲击中走出来。他会觉得自己还是有家的,只是家庭成员少了一个人。如果抚养者有足够温暖和安全的话,孩子也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至于孩子是否能接纳这个家庭的特别,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里大人的态度。
如果大人觉得这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那么孩子也会把它当作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大人自己的接纳程度比较高,那孩子自然也会接纳它。
就像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很自然地说:“我家只有我和妈妈,可是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很幸福。”
可就算孩子跨过了这个特殊的阶段,接纳了自己有一个特别的家,还是会有一些情感的暗流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些复杂的情感,是很多人不容易体会到的。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常见的三种伤害的来源。
伤害的来源之一,是孩子必须在分开的父母之间做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不只是现实的抚养权的选择,而是情感上依赖谁的选择。
伤害的来源之二,是父母之间的矛盾和伤害波及到了孩子身上。
当孩子被迫在矛盾的父母之间做出艰难的情感选择,他们就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关系的纠缠。这也是伤害的第三种来源。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呢?
首先,想要不伤着孩子,要避免父母之间的矛盾延伸到孩子身上。
离婚的彼此,要学会把伤害留在过去,把离婚当作一个结束。
因为无论过去有多少的爱恨情仇,现在你自由了,你能从这种情感羁绊中解脱出来,而孩子,也应该拥有这种自由。
其次,要处理好孩子养育上的矛盾。
作为孩子父母,即使离婚了,也仍然有很多需要协作的地方。
如果孩子跟了某一方,在养育孩子上的做法另一方再看不惯,也不应该去发表意见,更不能去纠正和干预,除非对方愿意听。否则,很可能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引来了混乱。
相应的,一方也可以要求在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里,让孩子只听自己的。
这样,孩子才可能把两方的爱整合到一起,不会在父母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第三,分开以后,父母也要有孩子以外的生活空间。
有一些离婚的人会觉得,我已经对不起孩子了,就不想再去找另一半,我只要跟自己的孩子过好就行了。
当然这么想也是一种选择,可是他们没有想过,如果孩子变成了父亲或母亲的全部,就意味着父母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这样的位置: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而孩子也自然觉得他应该为父母的一生负责,这种沉重的负担,很容易把爱变成怨。
我见过一些离婚之后却仍然过得好的家庭,这些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有孩子以外的生活资源。父母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朋友,有其他家人的支持。孩子呢,慢慢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朋友。
所以,减轻孩子伤害的最大秘诀,就是离了婚,仍然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二十讲 疗愈: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好家庭?
如果把镜头时间拉长,拉到家庭整个生命周期,你就会发现,每个家庭原来都会遇到这么多的危机,经历这么多惊涛骇浪的时刻,有些危机甚至关系到了家庭的生死存亡。
那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才算好家庭呢?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
这很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好的家庭,不是家里的经容易念,而是不管它有多难念,也会想办法把它念下去。
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这句话,它把好家庭,从标准的、静态的、理想化的模板,转变成了动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看待家庭所遇到困难的视角,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认同,好的家庭就是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家庭,在家庭遇到的很多事上,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比如说,伴侣出轨了,当然这是一件很伤人的事,你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选择不原谅。
可是如果你选择原谅,那出轨就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故事的另一半,是我们遇到了一个这么大的困难,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
要知道,家庭面对问题的反应,正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另一半。受伤、指责、抱怨是一个故事的版本,重新发现彼此、原谅和放下也是一个故事版本。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取决于你们现在的行动。
所以,不把家庭遇到的问题看作是一种情感的缺陷,而看作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难题,这个视角常常会给家庭带来新的生机。
划重点:
1.评价一个家庭好坏的标准,是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好家庭和坏家庭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把问题看作故事的结束,还是新的开始。
3.善于解决问题的家庭有三个特征:正视问题;良性的互动模式;良好的家庭结构
第二十一讲 自我发展与家庭发展:一部生命史
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师海尔姆·史第尔林曾提出一个理论,叫派遣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会把他们未能完成的愿望“委派”出去,让孩子去执行。这种影响,往往不是口头的教诲,更多的是来自潜意识的影响。
个人发展和家庭之间,就像一股缠在一起的绳子,是很难分清彼此的。
在说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很多人跟我说:“我知道父母的弱点。我最害怕的,就是活得跟他们一样。可是我不知不觉,就活成了他们那样。”
不想活得跟父母一样,这是对父母的嫌弃和怨恨吗?也许有一部分是。但是另一方面,想要活得跟父母不一样的背后,也是一种渴望,对新的活法和可能性的渴望。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渴望不止来自于你,也许也来自于父母。也许在父母心里,也曾渴望过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渴望在父母心中逐渐沉寂,却被你继承下来,变成了对父母的反抗。
如果你也有一些来自家庭的创伤,而你能够想办法医治你自己,你医治自己的过程,可能正是医治整个家庭的过程,你可以是家族历史上的疗愈者和拓荒者。
如果你可以,那你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自由去发展他们自己。
如果你不能,那你的孩子就会带着这种影响,继续去探索治愈家庭的艰难的道路。”
个人发展和家庭发展的关系
当你从家族发展的历史来看,会发现自我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整个生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场个人赛,而是一场接力赛。
而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你的手里。你从父母和先人那边继承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也继承了他们的力量和资源。
可是无论如何,你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背后,是那些看不见的,来自现实的父母,和遥远历史先人的,热切的眼光。
为什么要发展自己?为什么要经营好一个家庭?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家庭背后细微的爱恨情仇?
就是为了治愈那些遥远的伤害,通过发展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通过发展我们自己。
这样,当我们有一天把这根交接棒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说:“我知道怎么爱人,因为我也被我的父母好好爱过。”
而爱,正是这场接力赛真正传递的东西。它能化解伤害,治愈人心。
划重点
1 “派遣理论”指出,父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他们未能完成的愿望“委派”出去,上一辈的愿望仍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作用。
2痛苦和创伤也会代际传递,但我们也可以主动选择,做家庭的疗愈者和拓荒者。
3自我发展与家庭发展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构成了一部彼此联结、不断延续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