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这本书名不符实。虽评论特别高,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
文章的内容出发点是好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是一剂药,父母辈也许是之前的经验或是对自己人生的遗憾,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替自己完成,可是却忽略了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当我们过多的将期望放在孩子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总有悲剧会发生。
文中莉迪亚的结局比较惨,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反抗母亲和父亲施在她身上的压力。她是个乖巧的女孩,也活得及其卑微,为了让母亲不再出走,为了能满足母亲的愿望,她舍弃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在母亲的眼里她是个乖乖女,可是在朋友的眼里,她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她唯一的依靠是哥哥,可是哥哥也即将上大学离开家,她的支柱也坍塌的时候,她已经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不过其实有一点我是没有看懂的,在章节的描述里,她明明已经想通了一切,也想要重新开始,可为什么还是会淹死在河里呢?是为了让悲剧注定发生吗?
哥哥也是在怪异压力下成长的人,只是他选择的方式是专注自己的兴趣,发愤图强,然后逃离这个家。所以他的成绩一向优异,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可以一展抱负,在他愿望达成之际,忘记了妹妹,也因莉迪亚之前的藏匿通知书行为,让他有点忽略了妹妹,这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小妹,在家里是完全隐形的存在,所有人都忽略的对象,她有着敏锐的感觉,在乎家里每个人的感受,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似乎在讨好般的生活,她可以观察到别人忽略的,也许正是因为她被忽略惯了吧,所以才会心思敏感到可以发现那些细微的变化。
最大的根源还是他们的父母,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把全封不到甚至变本加厉都给了自己的孩子,父亲是移民过来的,总想着要融入到美国人的圈子里,况且他那个年代,华人跟美国人通婚还是被排斥的,所以他的性格是扭曲的,一方面及其想融入美国人的圈子,一方面又别扭地和这个社会对抗着。而他们的母亲,那时是歧视妇女的,认为女人是用来做家务的,而母亲是个异类,一心想做男人要做的事,同时也和自己的母亲对抗着,反抗着这个社会的习俗,反抗着母亲的规划,只是提前结婚打乱了她的所有规划。当她发现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时,她选择了逃离现在的生活,可是,当发现一切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时,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她成了翻版的她的母亲,这也是造成了莉迪亚的悲剧。
其实,这部小说里所讲的有点中国的味道,道理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这样的悲剧也会在每个家庭里上演,虽不至于像莉迪亚一样的死去,却也会让家里充满争吵、反抗和叛逆,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吵闹。父母们常说一句:我这是为你好!一句为你好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一句为你好就终结了孩子的梦想,一句为你好就破裂了亲情,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比较常见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这部小说才会受欢迎。可是对于这部小说,总还是缺少了点味道,少了点厚重感,所带来的震撼没有想象中那么深,也许是宣传的太好,期待太高,反倒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