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看综艺《新生日记》,被节目嘉宾李艾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到,她对她母亲说:“因为你在,我就还有来处,你不在了,我就只有去处了。”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眶里泛着泪花。而她坐在台下的母亲,也是感动不已。看到这互诉衷肠的一幕时,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节目后,我关注了李艾的微博,她后来又在微博上发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其中,她提到了母亲生育自己时父亲因在前线作战还生死未卜的境况,后来母亲又独自抚养自己长大,默默承担起生活的所有重量,她说母亲从来不把这些挂在嘴边,而是永远乐观面对也永远假装轻松,所有的苦与难最后只剩下轻轻一句“不记得”,而给予女儿的爱是完全轻松、自在、没有负担的。如今当了母亲的李艾说自己终于理解了妈妈的心情,也希望自己能够和妈妈爱她那样爱自己的儿子。
李艾的故事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只是有些道理也许只有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那血浓于水的情感是永远无法割舍,更是无法取代的。
二
记得高考那一年,成绩不怎么理想,只能去本地三本院校念书,加上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于是,家里便有亲戚建议我父母不供我继续读大学了。原因有二:其一,三本院校读了也找不到工作,花这么多钱读书还不如让她学个手艺,将来自己有口饭吃;其二,早点成家立业,给家里减轻负担。后来,我听爸爸这样告诉他们:“她这么小就不读书了,我觉得是我当爸爸的失职。”妈妈在一旁说:“现在还不指望她挣钱。”老实说,听到这些话的当下,我很内疚很自责,一方面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另一方面是让父母为我操了很多心,受了很多累。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顺利地念完了本科,读了研究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谈不上功成名就,好在生活也安逸舒适。这一路走来,虽然也有坎坷,但我并不艰辛,因为我背后有一双三观端正且力量强大的父母。
三
大约五六年前,放完寒假,第一次买了半夜十一点半的票去往武汉,爸妈送我去火车站,停车、拿行李、过安检这一过程中,妈妈一路叨叨“保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坐过站了”、“要好好学习”、“要少说话多做事”,直到目送着我进站,我无数遍回头,发现他俩在大门口,透着厚厚的玻璃,垫着脚在人群中注视着我离开的背影,直到我找到地方坐下,朝他们挥了挥手,他们才安心离开。上了火车,刚坐下来就收到爸妈的短信,妈妈:“注意安全,保管好东西!”,爸爸:“一路平安!好好学习!”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
那一年我24周岁,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要知道在那个青春年少的年纪里,能够离开父母去往一片陌生且自由的环境是一件多么值得期待的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才知道那些年那些无数次的离别背后,拖起我这巨大的期待和梦想的人却是我的父母。他们从未说过爱我,很少给我拥抱,甚至少言寡语。然而,就是他们给了我敢于飞翔的羽翼,让我不再害怕坠落。
四
记得在小时候的语文课上,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虽说父爱深沉似海,伟岸如山,但不管老师如何渲染和阐释,我怎么也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伟大而细腻的情感。现在想来,不是父亲或者母亲不够爱我们,是我们的内心还无法触及到那份爱,只有到了特定的时候,到了某一个时间节点,你的心才会在日常琐碎中变得柔软细腻,因而你才能抓住这份爱,拥有这份爱,进而去享受这份爱,回报这份爱。而这爱就是你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