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作家在公共场合进行他的新书宣传,讲述他新写的小说内容。
一个热爱写作的英国年轻人跟新婚妻子去法国度蜜月,在一家古董店发现了一个破旧磨损但依然精致的公文包,妻子看到他喜欢便欣然买下。
回到现实生活,年轻人在上班之余,依然笔耕不辍,坚持着他的作家梦。
在被出版商婉拒后,年轻人把写了三年的厚厚一摞稿件推入垃圾桶。
灰心沮丧之时,他在那个古董公文包的夹层里很意外地发现了一摞底稿,看过一页后,他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全部文字稿,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写得太好了,这些文字正是他渴望写出来的,就像从他的血液里流淌而出的一样,让他热血沸腾。
他一字不漏地甚至把里面的错误也照搬进了电脑。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刻都停不下来。
他要让这些文字一个个地流经他的血液,似乎只有这样,它们顺理成章就变成了他自己的文字。
后来这部小说获得了业内人士一致好评,盛誉纷至沓来,年轻人喜不自禁,安然享受着由此带来的光鲜生活。
在一个雨夜,他和爱妻出席完一次获奖活动之后坐进了出租车。
堂檐下,一个耄耋老人在一旁安静伫立,目送着他们远去。
目光如炬。
一天,老人尾随着,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他们相遇了。
没有愤怒,也没有责怪,老人跟他娓娓道来,细细讲起那一摞泛黄文稿里的真实故事。
讲他从何时开始喜欢写作,如何阴差阳错和咖啡店里的美丽店员相爱,结婚,有了可爱的孩子。
他一边在打字机旁敲字,一边望向眼前的妻子在温柔安抚入睡的孩子,脸上溢满温柔的笑意。
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
紧接着,孩子因病夭折,妻子几度崩溃,留下只言片语离开。
他在悲痛欲绝里,重新萌生了写作的欲望,坐回打字机前,从妻子的那张留言纸背面开始,一刻不停地写着,那些文字控制不住地汩汩而出,很快,一周之后他就写完了。
带着刚写完的小说,他到乡下去找妻子,希望能重归于好。
妻子抱着他的小说泪流满面,把它装进公文包,和行李一起坐上了回城的火车。
下车时,公文包被遗落在了火车上。
视小说为生命的年轻人怒不可遏,无法原谅她的过失。
当然,他们也没有重归于好。
讲完,面对年轻人疑惑不解的追问,老人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说,“是欢乐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年轻人窘迫无语。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饱受内心的折磨,他要找老人说清楚,真诚悔过。
在老人的花房,他坦白道出内心的惶恐,想挽回想补救。
老人拒绝了。
所有的挽回和补救已毫无意义,他说,“我们在人生中会作出许多选择,最难做到的,就是你要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下去。”
在爱人和小说面前,老人选择了小说。
在道德和功名跟前,年轻人选择了功名。
讲完这个故事,中年作家在活动宴会上偶识一位仰慕他的美丽女子,他俩的交谈像在调情,在女子不停追问下,他说,"你必须在现实和小说之间作出选择,它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重合。”
女子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情欲萌动之时,中年作家戛然而止。
他选择了现实。
这个嵌入式的三个故事,环环相扣,像是一个作家在讲述自己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也像是三个独立的写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不管怎样,对于热爱写作的人,都能从中深深感受到在这条路上经历过的黑暗与围困,爱恨交织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