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三国时代,为众人所知莫不熟于刘关张桃园结义,关公温酒斩华雄,诸葛军师七擒孟获等等。三国乱世,群雄四起,人杰辈出,一个时代的不幸,确是豪杰所幸,兵戈天下,戎马生涯,侠义之胆,护少主七进险阵,一身是胆,如今来听,蜀中一员猛将。赵云于蜀国,战功赫赫,于天下,也是不愧乱世之下的芸芸众生。而这些,又从何谈起呢?
初平二年,赵云于家乡受乡人所托,率领邻里义士起兵投向公孙瓒处,公孙瓒大喜过望,当时,冀州为袁绍势力辐射范围,因此冀州人但凡起义从军者,均向袁绍处所去,而反观赵云投于一个兵少将寡的主公名下,世人皆是不解。而赵云心中所向,确是天下苍生,公孙瓒虽然势单力微,但广施仁政,大行善举。在那个众生皆向功名利禄而相互争战的年代,公孙瓒是否为人杰不得而知,但确是一位仁主。这恰恰才是赵云心中所向,受乡亲之托付,众人拥簇到这乱世之中,如何建功立业,已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出名义之师,定天下而安民生,而这点,也恰恰成为其日后追随刘备驰骋的重要原因。
初见刘备,还是赵云于公孙瓒账下之时,由于二人怀揣仁爱之心,加之刘备有意拉拢,二人交往甚密。随着后来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二人相互配合,在沙场上又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似乎是好事多磨,也可能是上天弄人,大战结束后不久,赵云便因为兄长离世而被迫返乡,刘备此时也深知赵云极有可能一去不回,因此在送别当日不舍分别,赵云辞行,赠刘备一言,终究不能做有为操德之事。此言刘备日后数年依旧无忘,常常提及。由此可见,赵云再次投于刘备门下,已成定局,正如赵云临别所言,赵云不回乡守灵,乃有为德操,而天下此时纷争四起,群雄为利格局,于汉室衰亡而不顾,更是有违德操,如今汉天子名存实亡,刘备乃是汉室宗亲之后,辅佐刘备,恰恰也能够匡扶汉室。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曹操,迫于无奈之下,投向袁绍之下,暂时安顿在了邺城,赵云出山后随即投向刘备,二人终得相逢。在此后的数十年中,赵云跟随刘备,兢兢业业,克敌制胜,夺取西川,阵前冲锋,同时还能审时度势,调度钱粮,为刘备保证后方的稳固,乃至后来诸葛亮出山之后,仍被其重用,如此看来,赵云作为武将,不仅仅是一员虎将,更是一员儒将,能文能武,且张弛有度。同时,在刘备迎娶东吴之妻孙尚香时,赵云作为私人保镖更是直接参与了整个行动,虽说事前诸葛亮已经明确谋划,而在执行中,如若没有赵云的胆大心细,周瑜的假和之计,势必不会在蜀汉连半点便宜都占不到。同时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可以看出刘备对于赵云的信任,信任至于家事处理均交付于赵云,细想也未必不可,毕竟仁德之人自然信得过仁德之人。
时间一晃数年,刘备入主汉中称帝,迎娶孙女之事早已过往云烟,天下大势也分化为三,三国互不想让,大兴兵戈,一代代名将闻风四起,乱世舞台上,尽显沉浮。此间数年,常山赵子龙名号未曾再次响彻沙场,而是先后出任桂阳太守等职,一心扑在民间疾苦之中,不曾在动兵戈。这是其人生的一段蛰伏期,但恰恰在此期间,赵云实现了他的溯源,那就是能在自己为任的一段时间内,造福一方百姓,虽不是天下百姓,但其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赵云不似诸葛,通略古今,知天文、晓地理,一员武将,能将一地大治,靠的不仅仅是智慧,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浇筑在民间的更是辛劳的汗水。历史上的许多名人留给自己的时间都是短暂的,赵云也是一样,不久之后,关羽、张飞等皆损于吴,刘备怒不可遏,诸葛亮劝阻未成,终大败于吴,刘备仓皇撤出。此时负责后方粮草调度的赵云,重新披挂上阵,军至永安,方才又为刘备赢回白帝城托孤的机会。此后数年,军师北伐,赵云一方面上阵冲锋,同时又在后方保障大军,直至年近花甲。建兴七年,赵云病逝。
作为武将,赵云有勇有谋,作为臣子,赵云内外兼顾,识得大体,究其一生所寻,不过是仁德二字,因此在猛将丛中,唯独其柔贤慈慧,做事公正不阿,又深知爱民护民,从而得以善终,谥号顺平侯,臣子做至此处,已无抱怨,乃至后世智者常常谈及,评价其具有朝廷重臣之局量,不仅仅是一员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