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问子贡,孔老夫子是否会为卫国公和他父亲的王位之争而出手?子贡说好啊,我去帮你问问。
子贡直接跑到老夫子那,老夫子却没有正面回复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认为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子贡说那两位当然是古代的贤人了。孔夫子又问他,你觉得他们会有怨恨吗?子贡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仁,应该没有怨恨了。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说老夫子不会去帮卫国公争位的。
我和译文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提问的应该是老夫子,采用启发式问句,让子贡了解事情的本质。此处重点应该是求仁得仁,而非什么符不符合礼的标准。卫国公之父被逐是其祖卫灵公所为,不忿他杀死王后南子行为,父死回来和儿子抢王位的行为,应该算不上仁或礼,老夫子对这种王族家务事应该兴趣不大。
如果说是卫国公如何治理国家,可能老夫子会跳出来为他的政治理想折腾几下,既然是父子君臣之间的事,闲杂人等还是没必要掺和的好。尤其是春秋时期,所谓王族和世家区别还真不大,哪家没点腌臜事。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3)诺:答应的说法。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