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各地有关部门要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续写新时代的丝路故事,推动高质量共建发展、共赢与希望的“一带一路”。
循迹丝路“文化遗产”之光,于教育优先发展上“先行一步”,踏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教育强丝”之路。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带一路”要向“新”而行,教育也应向“新”而育。各地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时代特征,做“一带一路”文明交流的“传播者”“推动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敦煌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少数民族特有音乐风情与文化等红色资源纳入教育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引导人才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增进“四个认同”,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中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行动的合力。要打破传统界限,用活“线上+线下”活动载体,创新线上直播互动、虚拟实景体验、主题云论坛等方式,以丝绸之路先民奋楫远航留下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条条大路通中国”的生动局面。
循迹丝路“钢铁驼队”之光,于科技自立自强上“多出一招”,踏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科技强丝”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古老的丝绸之路,跨过沙漠海洋,绵亘万里河山,穿越千年时空,闪耀在人类文明持续前进的宏大历史进程中,离不开中国的电器、车辆、航天科技等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有关部门当以“放眼全局”的境界高度主动谋划,依托和完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等平台,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抢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先机,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定力去试、去闯,向上做出更多创作性颠覆式高尖端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开拓创新让科技巨轮“永不熄火”,激活“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动能”。
循迹丝路“人才雁阵”之光,于人才引领驱动上“更深一层”,踏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人才强丝”之路。“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果说教育交流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的桥梁,那么人才培养则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在“精准识别、拓宽渠道”上施“妙招”,积极为人才“搭台子”“架梯子”,统筹利用国家、教育系统和民间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平台建设,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各类人才平台,积极打造人才科创“飞地”,不断放大区域融合、合作扩展、开放深化、互利共荣的“虹吸效应”,为沿线国家招引培训教师、学者和各类技能人才,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要在“激励保障、优化环境”上出“硬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才评价“壁垒”,切实让人才展现金光闪闪的新活力、新作为,为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 张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