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过去当作故步自封、拒绝成长的借口。他们也常把过去当作自己之前或将要犯下的过错的借口。但归咎于过去只是在为自己开脱,不负责任,没有个人能动性。
你的过往并非序章。过去并没有定义你是怎样的人,你不是由过去“导致”的。
成功者的生活方式是,心怀目标,走出自己的路,成为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重复过去;勇敢地创造未来,而不是延续曾经的自己。
“钢铁在良匠手中可以变成任何形状,而到了庸人手中也可能变成任何形状,却唯独不是他想要的形状。”
我们要明白:决定并创造更大的未来并不是白日做梦。你必须直面你一向回避的那些令你不舒服的真相,做自己的主人。你的梦想之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深藏在你心底的创伤让你沉溺于过去,打压着你的信心,封闭你的想象力。创伤确实是改变人生的重大事件。但更常见的情况却是,“创伤”会深入到小事和谈吐之中,进而限制你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能做成怎样的事”的认识,让你的头脑变得封闭。
你的过去真的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关键在于你做出的选择。不管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现在都不再必须是那个人了。
你肯定会成为人物。但问题在于: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物?你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的具体性和目的性又有多大?
愿景越具体,路径就越清晰,做事的动力也就越大。选择自己的目标,然后将整个灵魂交给这个目标,你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实现转变。
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过去。
我们的自我认识总在随着当前的关注点、环境和情绪而变动。使命才是你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了什么的决定性因素,而非性格。在不懈追求使命的过程中,你的性格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会继续变化。
荣格说过,没有纯粹的外向型人或内向型人。标签可以服务于目标,但目标不应该服务于标签。当目标服务于标签时,你就让标签成了自己的终极现实,你的生活就是为了证明或支持那个标签。有人说“我要追求某某事,因为我是外向型”就是这种情况。当你按照自己当前的形象来制定目标,而非制定拓展和改变自己的目标时,你便陷入了这种设定目标的套路。
性格源于目标,而不是目标源于性格。“标签越多人越傻。”当一个人主动给自己贴上“内向者”或“外向者”的标签时,他就已经正式让自己“变傻”了——除非其中某个标签能让他实现某个具体目标。
标签会成为患者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制约患者的改变能力。标签会让人视野狭隘。当你不再用“内向者”或“外向者”这样的“类型”来定义自己时,你就会开放得多。你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你的责任心和主体性会更强。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不管你现在如何看待自己。
你不应该把性格看成要把自己塞进去的某个“类型”,而要将其视为一个灵活、可塑、基于环境的行为态度连续体。最具科学依据的性格理论将性格分解为“五大因素”:
1.对学习和体验新事物的开放程度(开放性);
2.做事的条理性、动力大小和目标导向程度(尽责性);
3.与他人共处时的活跃程度和交流意愿(外向性);
4.对他人的友善与乐观程度(宜人性);
5.应对压力和其他负面情绪的能力(神经敏感性)。
这五个因素都不是“类型”。相反,基于个人意愿、经历和处境,我们都处在这些连续性因素的某个地方。在不同的条件与处境下,你在五个因素上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有时强一些,有时弱一些。
普通人之所以没有巨大的、有目的的变化,其实是由于情绪和环境原因,而这两个原因都是可控的。
主动的改变会对情绪提出严格要求——改变并不好受,甚至会带来惊人的痛苦。如果你不愿意感受情绪,调整视角,有目的地改变自身行为和环境,那么便无法指望巨变发生(至少在短期内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