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本都在“啃”书,很卖力,很费劲,今天找到了原因。其实有些书还是行云流水,看的畅快淋漓的。
这些费劲的原因:
1.外国人的名字
一对比,中国人的名字相当简洁,外国人的名字基本是音译的,现在看到诸如“伊莎贝尔”“克雷斯提娜”“布莱德”能够马上想到英语的那个词,瞬间就把4个字符+转换成一个概念,后面看到就轻松了。but,看到“艾略特·坦普尔顿”“范杜木公爵夫人”就晕了……本来名字就不顺,还来个不怎么懂的头衔。
2.吃的喝的
第一次看到“鸡尾酒”,在想,酒杯上插一根鸡毛干嘛呢?立刻联想起“鸡毛信”“鸡毛掸子”,所以人的认知都是要和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链接,一旦断掉就莫名其妙。还有什么“血色玛丽”“杜松子酒”“苦艾酒”……马提尼还是看了周星星的《国产凌凌漆》才知道,是个很小的倒圆锥形高脚玻璃杯,里面有个牙签串了几个橄榄,反正也没喝过就靠造型去记忆。
如此这些,“啃”的时候还要查资料,不懂的要搞明白,下次就多了一个知识点的新链接,又能再搞明白一些事,积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