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第一季大结局已经好久了,第二季稍有点动静都会引起关注。最近还看到刘涛义卖部分安迪服饰,18件衣服5秒钟就卖光。
五美霸屏的那段时间,以安迪风头最盛,人人都想成为安迪。一个人的精力分配决定了她会成为怎样一个人,想成为安迪,你或许应该先跟她学习时间管理。
安迪的专业、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严格管理时间的生活方式。
她每天准时起床晨跑,和她一起晨跑的关关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故改变计划,但安迪却雷打不动;
当有工作要完成,遇到邻居来敲门,无论是把对方请进来还是请出去,她会说,我有工作要处理一下,然后不受影响地继续进行;
老谭临下班来找她,她潇洒地拎包就走,说,不给你榨我我剩余价值的机会,今天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好了。
她精力充沛、头脑敏锐,虽身居高位,事务繁杂,但工作、生活都牢牢控制在她的秩序里,所以她能活得从容不迫。
其实我也有精神焕发、高效完成任务,充实过满一天的时候,但这种状态总是不能持久;我也试过踌躇满志地制定计划,可是没几天就因为无法严格执行而扑街。
我就想,既然有一次能达到这种状态,为什么不能有两次,为什么不能每天都这样?不能像安迪一样变成常态呢?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要将一个人的洞察力转换为工作效率,必须经过艰苦、系统的训练。”
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但我相信卓有成效的时间管理是可以习得的。也因此一直以来对时间管理兴趣盎然,所以当偶然发现了关于时间管理的《奇特的一生》 ,便立即列入了阅读计划。
《奇特的一生》熟悉的人可能不多,它成书于1974年,虽然是小说,但却是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如果说时间是一头难驯服的野兽,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那个驯服了时间的男人。
这位苏联昆虫学家,从26岁时就开始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每天都记录和核算时间使用情况,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年一总结,精确到分钟,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26岁之后每一年的每一分钟是怎么花掉的。
这简直匪夷所思!
我的第一反应是回顾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天!我已经想不起来我大前天在忙什么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按照生活事件来记忆事件的,短的时间用小事件记忆,比如喝同事喜酒的那一天,长的时间用大事件来记忆,比如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事件就像路标一样,可是路标之间的时间却一片空白,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怎么都不知去向了呢?我突然感到一阵惶恐。
紧接着,我的第二反应是抗拒,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管理,多束缚自由,多压制激情呀,人会活活被逼成机器,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而且有必要吗?这样记录时间本身就很费劲很花时间,还不如做点别的。
但柳比歇夫用五十多年的实践推翻了我可笑的质疑。被认为极花时间的时间记录,每天不过花上几分钟,年总结花上一两个小时,经过长期实践他甚至练出靠直觉准确感知时间长度的神技,记录本身就越发省时间。而且就算再费时间,用来记录的时间相比时间总量也是微乎其微。
但利用“时间记录法”这个有效的工具,他的时间被充分地使用!如果你知道一般人一生能有一二十部作品已是高产,那你就知道柳比歇夫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是什么概念。
但他并非你我想象的那种埋头学问、为科研殚精竭虑、牺牲掉生活乐趣、呆板无趣的科学家,相反,他的一生和谐愉快,充满激情。他兴趣广泛,不止于昆虫学;他乐于与人交游、不厌其烦地回复来信;他参与体育锻炼,前往剧场观看演出,也安排旅行;而且他从不开夜车,每天睡足10个小时。
人的潜力让人惊叹,如果我们的时间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像柳比歇夫一样有密度地活着,会怎么样呢?我们一年,我们一生,可以干多少事,见识多少东西,认识多少人,看多少风景?
我开始思考,我们和安迪们、柳比歇夫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点,我们也许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柳比歇夫核算时间的时,把工作时间分为毛时间和纯时间。毛时间指的是着手某个工作的起止时间,纯时间指的是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高效如他,最高纪录是1963年全年两千零六小时三十小时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纯工作时间也只不过五小时二十九分。所以现在想想,当初每天动辄十来个小时的学习计划有多么可笑和不切实际,计划的不合理决定了执行的吃力。
我们总是无比真诚地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利用时间,但真正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两个小时,闲聊两句或者侧耳听别人闲聊两句,上个厕所,喝口水,吃点零食,刷一会儿朋友圈,回复一条微信,工作的毛时间挺长,但纯时间到底还剩多少呢?
管理时间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用掉的。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时间消耗情况,一方面了解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的时间,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沿着能力边缘,更合理地安排自己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基于诚实客观的时间记录,砍掉花费多、产出少的时间支出。
自认为时间使用已饱和的企业家,被德鲁克要求记录时间支出明细后,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时间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被充分利用。
所以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中同样建议:「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时间到底是怎么用的,然后在试图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削减那些花时间而不产生价值的工作,最后将自己可以支配的断断续续的时间汇合成可以持续使用的时间单元」
柳比歇夫精确到分钟、贯彻到一生的“时间纪录法”是科学家的做派,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复制,但我们完全可以来个低配版:试着诚实地、事无巨细地纪录一天、一星期、一个月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使用情况。小事、杂事对时间的消耗不易察觉,像那位企业家一样,客观观察后平时纯时间之少,时间利用率之低,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
第二点,我们不把小段的时间当时间。
安迪去机场接奇点,等人的间隙,她用手机在看资料;柳比歇夫细碎的时间掌握了几门语言。
可我们却像一个挑剔的食客只选取肉质最好的部位一样,只使用精选的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不受客观因素干扰的时间。对我来说,半个小时不算时间,我觉得没有整块的时间我做不好事,像睡觉需要酝酿一样,真正开始专注做事前,我也需要一个缓冲期。为什么我就无法立即投入,短时间内进入专注状态呢?
还是说“小段时间做不了事”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对于时间的这一错误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执行力。而做事需要缓冲时间,则是拖延的坏习惯,你看,安迪们、柳比歇夫们就不需要如此。
第三点,忽略了精力管理。
从小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类故事的戕害,受的教育一味强调刻苦、用功却鲜谈效率,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以尽可能延长学习时间为荣,我相信人可以靠意志力坚持很多事。
现在才发现恰恰是反过来的,靠意志力勉强身体去坚持很难,用好的身体状态去影响精神状态却很容易,身体状态佳的时候,人不仅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判断更理智,更有创造力,而且更乐观、更自信、更有决断力。
管理时间的时候不能忽略对精力的管理,有些时间花费是耗费精力的,有些时间花费是恢复精力的。柳比歇夫一累就去休息,从不开夜车,以恢复精力,安迪每天晨跑来提高身体素质,保障工作所需的精力。同时精力有充沛的时候,也有低迷的时候,精力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应该安排难以程度不同的工作。
提高时间利用率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精力一味消耗,没有及时补充,无异于杀鸡取人,得不偿失。
人生进行量化,其实就是几十载的时间。所以回答“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想如何度过这一生”,其实就是你决定如何使用一生的时间。所以从我开始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开始,我就不断地在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因为时间管理归根结底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没有目标的人,说这浪费时间,那浪费时间,就显得虚伪可笑,如果不是更好地达成某个目标,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嘛呢?还不是被没有产出地消磨掉了。
把一切精力、一切才能都集中到一个目标,发挥出所有的潜力向目标直线进军,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最大意义。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不断优化他的时间使用计划,他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断在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缘。他审慎地对待人生,每天都在问自己,做到极限,我一天可以做多少事、一年可以达成什么目标。
你多久没有全力以赴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如果做到极限,你一天可以做多少事?一年可以达成多少目标?五年,十年,一生呢?
别再骗自己,我也可以,我也有这个能力,只不过我没尽力,我没认真做,我如果尽力一定比那个谁谁做的更好!很抱歉,一个人的智力、知识、灵感、创意、洞察力、想象力只有转换为看得见的成果才会被承认,没有产出的优秀都是耍流氓。所以,你有多少能量就全都爆发出来吧!
有人在讥笑,干嘛活得那么累?当然了,没有“时间统计法”的人生当然更轻松,可是我想全力以赴一次,我想知道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学习时间管理当然费劲,可是为了学自行车我们愿意摔跤,为了学车我们愿意忍受暴晒、挨训、通过艰难的考试,因为你知道学会使用交通工具,之后就可以更快的到达目的地,那你凭什么觉得时间管理就可以不用付出代价地习得?
书还是亲自看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简书原创作者,现在在一家可以把老板做成表情包的逗比自媒体公司。我我我,看完一本书,就给你们写篇原创干货读书笔记粗来,保证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