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一直想写些自己和物品关联的故事,既拾起早年的记忆,也为了软化一下自己现今暴戾的脾气。
早些年,开春的时候,村里总有担着竹筐的人来卖碗,就和卖黄瓜秧子、小鸡崽子、铜勺烛台一样。家里也都是一人分一个碗,一用到底,所以样式和纹路倒成了吸引我们争抢的一个噱头。由于父母常说“男让女”,所以一般颜色鲜艳和纹路漂亮的都和我无缘,自个儿只能拿着白不拉丝或者纹路单调得和搪瓷杯一样的碗,恨恨地坐到小板凳上生闷气。
直到10岁,我收到了影响了生活习惯的“寿碗”。
碗不是白瓷,而是淡淡的暗青瓷,有点像淡化到极致版的五代秘色瓷。碗面均匀绘有四处“青松寿星梅花鹿”纹,间隔又各自有“长”“生”“不”“老”四个字纹。收到的时候欣喜不已,第一次拥有了“浮夸”的碗,于是每次吃饭都仪式感十足地端着去盛饭。
之所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习惯,是因为它的形。碗身圆深、边有弧外延,以至于后来竖口的、收口的、胖圆身的和浅底形制的碗,我都用不习惯,端在手里不是那种“感觉”。
父母也常说“管好自己的碗,管好自己的嘴”,从小就不允许我们挑食,凡是我们不想吃的,他们都会事先埋在碗底,上面盖上米饭,直到我们吃到碗底为时已晚。因为家规碗里食物是不允许剩的。尤记那时不爱吃肥肉,吃到碗底突然发现卧着一块大肥肉的场景,只得捏着鼻子,蘸着醋快速咽掉。还有诸如“不许把筷子插在碗里”等和碗有关的规矩伴随了童年。
后来到处求学,过上了“漂”的日子,始终没把家里碗带出来,也总没见着个出去生活还随身带碗的。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碗,也收藏过一些,什么橘子皮般砂浆粗陶坯的,薄胎豆青瓷的,绞胎气泡釉的,终究也就是看看,用还是用不习惯。
器物嘛,终究还是用久了才会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