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来的游记。
曲阜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城市,因为回程要路过,所以打算顺便看看。没想到这顺便一游竟是不枉此行。
从郑州出发,我们奔袭三百多公里,到曲阜已是晚上八点。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夜景很秀美。出门在外一个礼拜,听到山东口音竟也觉得亲切。
九点多的曲阜,基本已经进入睡眠模式,还在营业的商铺并不多。我们在酒店附近一个小饭店解决了晚餐,虽然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但我还清楚记得那一碗鱼汤的味道。鲤鱼片成片,再切成一指宽的鱼条,鱼刺也能一起下肚了,裹了芡,在油里过一遍,然后放入高汤,和小木耳、老豆腐一起煮,济宁地区偏爱吃醋,所以会再加一点点醋在汤里,我一般只在吃火锅的时候放一点点醋在油碟里,稍微中和一下刺激的麻辣,但对这种酸口还算比较接受。因为前两日胃不舒服,在郑州还打了两天吊瓶,都没怎么吃东西,这一碗鱼汤简直是太合口味了。进到胃里满满的幸福感。
经过一晚的休整,我终于满血复活,因为并没把这路过的一站放在心上,所以并未做攻略,一家人不紧不慢的在楼下的永和吃完了早餐,再慢悠悠的出发去我们的第一站——孔庙。
曲阜乃孔子故乡,古称圣域贤关,孔子诞生于尼山,成长于阙里,设教于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于泗上,在曲阜留下了众多的活动遗迹,后人又兴建了许多纪念建筑,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孔之孔庙
孔庙是我们的第一站,在门口等鱼先森买票的时候,遇到兜售小纪念品的老人,我买了一套竹简式的书签,上面都是摘自论语的名句,老人告诉我们,正南门上赫然写着的“万仞宫墙”乃是乾隆皇帝所书,相传古时只有在皇帝或钦差来曲阜祭祀孔子的时候才能打开此门,游孔庙,孔姓族人可以半票,能背诵论语者也半票。这倒是新鲜,想想一拨人在那排队背诵论文的情景,应该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传统文化还是需要传承。
由“金声玉振坊”起,沿青石板路走过圣人的足迹,灵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璧水桥、奎文阁······每一处都在默默诉说着一段历史,令我们不禁祈望时空的那头,岁月依然静好!
孔庙中碑亭数量不少,最著名的应该是成化碑吧,碑高6.2米,碑文为明宪宗朱见深御制,字楷书。书体严谨端庄,为世人所称道,是明代明碑之一。我所见的成化碑已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碑石受岁月风沙洗礼,已经出现剥离脱落,碑文要很仔细才能勉强辨认。有点小小伤怀,再过千年,世人是否还能见到如此瑰宝。
游孔庙,当然不能错过“杏坛”,相传这里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便是在这里向72弟子传授“六艺”。如今圣人虽已远去,杏坛也再难重现圣人讲学的场景,但儒家思想却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引导着后人。院里这不知名的龙柱和刻着“杏坛”二字的石碑已被后人抚摸得起了岁月的包浆。
我们常说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三宝殿相传便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由此也能看出大成殿的地位来。
之后的孔府我们并未过多停留,匆匆而过,去了孔林。
途经洙水河,有桥立于其上,立石坊“洙水桥”,爱好书法的公公赞叹“这字写得真是好啊!”导游直夸有眼光,说这是著名的明朝权臣严嵩写的。严嵩是谁?看明史吧。简而言之,严嵩就是一大奸臣,明史将他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但他的书法造诣很高,留下了很多的诗作,也算是为文学史出了点力吧。
孔子墓道旁有一楷亭,石碑上写着“子贡手植”,碑后有一段古木的残枝,相传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子贡在外经商没能赶回来见恩师最后一面,为了寄托他的哀思,也为了为恩师尽孝,他在墓前守墓,并亲自种下这棵树,子贡手植之树在一场雷雨中被烧了,留下一段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墓道两旁依然是威严的守墓神,翁仲,还有貔貅。如今这些威严的存在不仅要守护好圣人之墓,还被人们赋予庇护世人之能。你看那翁仲的裙裾,貔貅的脑袋和屁股,都已经被摸得溜滑溜滑了。
孔子墓前碑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有趣的是这个文宣王的“王”字,故意把中间的竖拉得很长,最底下一横被墓前的石台遮挡住了,一眼望去好像“大成至圣文宣干”,导游给我们讲,这是后人故意为之,因为皇帝要来祭拜,皇帝才是真正的王,王拜王是不行的。这样的字体变异,就避免了二王相见。妙哉!我们离开之前正巧遇见有人带着孩子在孔子墓前行祭拜之礼,身穿汉服,头戴发冠,一扣三拜,旁边还有专门的人念着祭文,大家都静静的看着,未觉突兀。比起开封天波府的现状,这样的礼仪形式我们倒是喜闻乐见的。
孔庙孔林都有很多的古树,有百年以上的,也有千年以上的,两人环抱不过来的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特别容易静下来,没有纷扰,没有嘈杂,穿越在千年古树林中,遥想、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