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澎湃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16岁成绩优秀、性格温顺的少年,却猥亵了两位30岁以上的妇女。
他因为罪名的原因,在少管所天天受到里面犯人的折磨;狱警又无法24小时守护,于是他痛苦不堪、闹自杀。家人申请监外执行,直到司法人员多次介入,少年背后的惊人秘密才悄悄露出水面。
而这个秘密,也只有很少的工作人员知道,少年的家人直到最后都不曾知。
抹不去的伤痕印记
当司法人员向孩子母亲了解情时,母亲伤心的泪流满面,无法言语,她认为孩子是看不好的视频变坏的。
澎湃新闻记者原文报道
后来,申请材料通过,法院下达了判决:判刑2年缓刑3年,监外刑期3年。
在这期间需要孩子定期和司法人员接触,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事情眼看向好方向发展,孩子重新入校,学习成绩依然优秀;可是,这期间他又因寻衅滋事被拘留了10天。
这对他的监外执行将是非常不利的,司法部门的老同志意思是:“把不稳、控不住的人,迟早要回到该回的地方。”
幸亏孩子遇到一个有爱心和耐心的司法人员,他又带孩子进行了心理干预,孩子才说出心里的秘密,原来在他9岁时,曾遭到自己小姨猥亵。
澎湃新闻记者原文报道
无独有偶,有一位叫伊娜的网友这样诉说:她只爱女人不爱男人,对性取向很苦恼。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天天喝酒耍酒疯,喝醉后就打骂母亲发泄情绪。当她日渐长大,发现劝解他们无效时,就会关起门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父母打架身体撞击墙面的“嘭嘭”闷声,以及父亲“呃呃……”的呕吐声。
闻着满屋刺鼻的酒腥和秽臭气味,伊娜感觉汗毛直竖,浑身发抖。当父亲吵累了,如一滩烂泥般倒在床上或者地上,不省人事时,她心中留下了男性丑陋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她厌恶酒的味道,更厌恶男人的味道,她竟成了一位“女同”。
童年心理“阴影”为何影响那么大
余华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世界给我们的最初图像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如果有人在童年里遭遇不幸,又没有及时得到疏解,就会在心中形成死结,会一直渴望有一种渠道释放。
就像一开始的“问题少年”,他并不是像母亲说的那样,看了成人视频而变坏的。司法人员了解到,他喜欢看电影,而且是看那些反映儿童遭遇不幸的电影;这孩子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母亲传递儿童遭猥亵的信息,但母亲不信,说那只是电影,生活中很少出现。
后来,他只好默默忍受,为了全家的和谐。但时间久了,当他看到熟悉的中年女人,就有了报复的冲动,所以才威胁了小区里的熟人。监外执行时,又因为同学的母亲好心送给他饮料喝,看到中年女人冲他笑,他又没控制住自己,动手打了她。
一本畅销英国20年的心理资讯入门书《哈麻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曾着重讲了孩子童年对成人后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全书用童话人物来讲解。在书中我们看到,蛤蟆先生就像上面两位年轻人一样痛苦。他虽然继承了从祖父辈传下来丰厚遗产,但是他辞退了所有佣人,把自己关在小小的厨房里,天天邋遢度日,对周围的一切没任何兴趣。
他的朋友河鼠奇怪于他的变化,就连蛤蟆自己也不清楚悲伤情绪从何而来?
在大家劝说下,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正是因为生活中某些话语或者场景,触发了他童年的感受,才使得他焦虑、恐怖涌上心头。
书中用10次心理咨询谈话的方式,讲解了为何儿童时期的阴影,就成了我们后来的心理阴影。其中有两个关键概念:
心理三基色:儿童基本情感
我们人类天生带了基本的情感,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出来,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就像色彩中的三基色,搭配出了各种迥异的性格。平日里我们看到那些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成人,也属于此类性格,因为他们一直处在儿童情感状态下,所以才给人感觉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孩子自我保护状态:适应型儿童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照,于是他们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但如果是控制欲太强的家长,或者施行了不好的行为方式,孩子又无力反抗,就会把原始的愤怒变成了顺从或讨好,以适应家长。
当对不满或不当的行为无法发泄时,孩子就会采取其他方式来释放,严重的会走向两个极端:叛逆或者退缩。
他们通过撒泼、任性、郁闷、拖延、厌恶等行为方式来建立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危害。当成年人有这种行为方式时,也属于一种童年时期的情绪激活。
就像上面两位少年,他们因为家庭成员给自己不良的行为影响,而导致了自己厌恶情绪,才走向了儿童释放愤怒的消极极端,从而对成年女性和男性极度厌恶,一个走向了猥亵妇女,一个成了“女同”。
如何走出儿童时期的心理“阴影”
书中,也详细记录了这种不良影响下病态心理的诊治过程。
首先,我们该如何评定自己的情绪?
蛤蟆先生起初对自己的抑郁情绪一点也不了解,当问及感觉心情怎么样时?他只知道自己悲伤,并不会准确判断,心理医生告诉他了“情感温度计”法。
用“情感温度计”确定情感等级
这种方法是:假设自己面前有10个刻度的温度计,最低是1,代表了自己非常糟糕的心情,甚至有轻生厌世的想法;中间刻度5,代表了感觉情绪还不错;最高刻度10,表示心情非常愉悦。
但自我评估情绪时,就可以大体判断一下刻度,记录下心情读数。如此,可以大体反映自己情绪的波动变化。
其次,学会调整调度看世界
人生坐标图更好地改变自我
书中心理医生曾说:想要理解现在的你,就必须回顾过去的你。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约四五岁至整个童年时期,那时发生的一切对一生影响最大,会影响到以后 的成长,也牵扯了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
正因为每个人童年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心中的世界。
对世界的看法,可以通过简单的两个问题确定:
第一个,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由此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人生坐标,反应了对生命的体验。
处在“我好,你不好”象限的人,就会表现的挑剔,责怪人,呈现出攻击性。
处在“我不好,你好”象限的人,会表现的失落、悲观、厌恶,没有积极性。
最好的状态,就是在生活的磨练中,保持“我好,你也好”健康、乐观的心情。
就如同上面两位少年,他们始终摇摆在“好与不好”间,表现的具有攻击性和厌恶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错误角度,另换一种正确看待世界的角度,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语:
当我们行为不当,偏离大众道德规范时,或者自己情绪偏激时;就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童年,因为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大多数父母其实都是尽最大的爱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会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有错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了后代。
由此,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家长,就变得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就像上面两位少年,就遭遇了最糟糕的童年。
如果,我们感觉像在背负这包袱前行,心中老是存有太多的“阴暗”,不妨就尝试着内省查找童年的本源。通过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来释放真正健康的自己。
当然,这其中肯定不是几句话就能立刻变好的,它是一个不断内省和践行的过程。
适合人群: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或走不出心理阴影的人;
阅读难度☆☆:书中用童话故事展示,逼真生动、简单易懂;
阅读收获☆☆☆☆:心灵的一次洗涤,在看蛤蟆先生的治疗中,认清了内心真实的自我
综合指数☆☆☆☆: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籍,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深 奥的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咨询诊治的过程。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与艰难的救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