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农村,大部分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那就是城市代表着进步而农村代表着落后。的确,在经济发展上,城市确实领先农村不少,但以观察者的视角,仅仅看出这么一点差别,显然是不够的。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农村和城市的理解就十分深刻:农村是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城市是法理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看过网上一个段子,“别看现在光鲜亮丽的,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想想还真是,按现在85年这一代算,往上数三代差不多是上世纪3,4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有城市吗?当然有,上海滩、北京城,但城市化率很低,诺大个中国,农村还是主流。其实不仅仅是上世纪3,4十年代,往前数2000年,中国不一直就是个农业社会嘛,人口中的大多数都是农民。所以费孝通讲的“农村是礼俗社会”,存在也已经十分漫长了。
礼俗社会里,形成了很多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比如“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忠君爱国”,当然也有“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我们常听人提起“现代化”,“国际化”这些时髦的名词,可是即使身处在国际前沿的一线城市,礼俗社会的这些文化传统还是烙印在了每个人身上。
和礼俗社会相对的就是法理社会,也就是城市。城市形成之初,也意味着社会分工更专业化,有一部分人脱离了种地的道路,开始专门从事手工制造、买卖货品等职业,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的规模相对稳定,变化最快的其实是最近2,3十年,当城市化率开始进入政府考核指标之后,新的城市越来越多,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相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讲讲看到的。七年前,我第一次去北京,小地方过来,觉得哪哪都新鲜。印象最深的是在西直门导地铁,正值上班高峰,人们都是小跑着上上下下,看得我直惊呆。郝云有首歌《活着》,里面的歌词特别贴切“看着地上的小蚂蚁....它们拿着苹果手机,它们穿着耐克阿迪,上班就要迟到了”。09年的时候,电商大战硝烟四起,不过囿于规模,也就北上广深闹得热烈,那时候最开心的是收快递,京东的当日达(现在京东做大了,很多地方也能当日达了,不过在当时,全国也就主要几个大城市能有这样的服务),当当的品类多,时不时有个满减活动,让我们这些穷学生好好奢侈了几把。文化方面,演唱会、歌舞剧、美术展览也有很多,前提是备足银子。
为什么我能享受到这么多的服务?笼统的说,这是城市带给我的福利。城市,把一群各有本事的人组织到一起,为这里的人提供各种品类的服务,假如我们在城市的天桥上随机采访10个人,问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很有可能这十个人各不相同,程序员、经纪人、教授、卡车司机、时尚买手等等。
城市不仅把这些人组织到一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依靠比较完备的法律、规章制度,让城市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
《乡土中国》每次读,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有别于大众的观察视角,在作者的带动下,思考也有了一些浅显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