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而据调查也有至少三成的中小学生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快乐。表面上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相比于几十年前吃饭都吃不饱的父辈、爷爷辈,现在的孩子应该幸福才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的确相比于从前,当下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太多,但是基于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科技发展速度快等一系列的原因,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焦虑,比如就业焦虑、婚姻焦虑、社交焦虑、金钱焦虑(觉得挣钱太少)、(有科技变革导致的)被社会抛弃的焦虑等等,当焦虑过度时就会产生恐惧、厌恶情绪,严重时甚至会变得抑郁。
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做父母的最普遍的焦虑就是“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让孩子上自己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学校是最基础的,然后是报各种补习班,然后学习各种才艺如乐器、书法、绘画、跆拳道、篮球、足球等等才一样都不能落下……
而另一方面,虽然近年开放了二胎,但由于社会生活水平整体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很容易被长辈溺爱,各种需要都很容易满足,这导致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也容易养成骄纵、不服管教的个性。一些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疏忽了孩子,常常以物质来弥,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是精神需求,而父母以物质作为补偿。这用作一方面会使得孩子的物质要求越来越多,而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却并没有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等想法。
教育孩子的第一个原则应该是以身作则,做父母的大约都有这样的体会,跟孩子讲了无数次道理而孩子却怎么都听不进,殊不知,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为孩子小到说话走路,大到性格习惯、为人处世,他们行为模式的建立和形成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他们多数时候的模仿的对象都是父母,因为父母是他们最开始接触到的人。
教育孩子的第二个原则是陪伴,人都是有感情的,而孩子在童年、少年时期又是处于弱势、需要照顾的阶段,感情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相比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父母亲人陪伴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性格软弱或具有攻击性、孤僻等心理障碍。
而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原则则是应该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父母自己的兴趣爱好,许多父母由于自己喜欢某些事物就将它们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完全不在这些事物上,久而久之必定孩子学起来乏味,进步缓慢,而做父母的也会失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去培养孩子,而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因此,平时做父母的应该好好的观察自己的孩子,观察他们喜欢什么,观察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然后综合孩子的各种条件,让孩子去学习最适合他们的东西,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想要教导好孩子,仅靠这三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若能做到这几点(尤其是第一点以身作则)也能让孩子的童年幸福许多。人一生只有一个童年时期,也只有一个少年使其,而在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许多习惯会陪伴孩子的一生,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好父母,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