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研究过旧体诗,一直不懂什么是平什么是仄,看到书上讲入声、去声、阴平、阳平就晕了。直到从好基友舒明月那里学到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普通话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先记住这个,下面我们会用到。
话说王佩老师要搬进杭州周边的一所房子,请“好中文的样子”群内学员写下祝福的话,他说要打印出来贴在书房。
有学员作了一首诗:
一番风雨一年春,俊秀钱塘绿柳新。
湖畔轻当吟咏客,中文作伴酒中真。
我说念着不顺口,押韵的三字春、新、真都是一声,不好听,是不是平仄不对?
他说平仄没有问题,贴了一张图:
那么问题是否在于三个韵脚都用了一声(所谓阴平)?
并不是。翻了一下《千家诗》中的七绝,发现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客中行 __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__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没毛病。其他还有韩愈、朱熹等六首。(顺道,一比较发现真是李白最好。)
那么前面那首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不得不研究一下格律。
找了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单看其中讲七绝的部分。基本的格律有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就是说全诗首字是仄还是平,上一张图就是平起式。
于是我自己也写了一首诗来恭贺乔迁:
樱棠妆淡柳花轻,子佩新庐小院深。
湖畔工坊编故事,运斤细写好中文。
樱花、海棠,因为都是淡淡粉色,故言妆淡;还有层意思是它们已经快开过啦,妆淡犹言即将离场,唔,有点忧伤。
子佩是我擅自给老师取的字,因为总不好直呼王佩吧。“子”本来可用于男子美称或尊称,名人也常常用“子”作字,如杜子美、张子房;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用来美(吹)称(捧)王佩老师再合适不过。
因为他说那是个小房子,专门用来创作的,后面两句就是这个意思。房子也不一定在湖边,反正在杭州就当作都在西湖边吧。王佩老师是编剧,所以说“编故事”。
用的前述第二种格律:平起式。仔细看的话并非每个字都符合上面的平仄规矩,第三句首字“湖”是平声,第四句“运”是仄声。然而念起来并不影响口感,为什么呢?
关于七言诗,有个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可以不符合平仄规则,但第二四六字则必须符合。当然第七字必须合平仄这不用说。
然而也并没有那么简单,用的时候,要防止犯“孤平”。
比如我一开始想了一句“烂漫海棠醉笑春”,按规则来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我的第三字“海”为仄声,既然“一三五不论”那应该没问题,然而念起来为什么还是有点怪呢?
分析一下,它是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孤平”了。怎么补救呢?就是把第五字改成平声,“烂漫海棠一笑春”,仄仄仄平平仄平,就不犯孤平了。当然我觉得这句终究不怎么样而放弃了。
后来写“海棠妆淡柳花轻,子佩新庐小院深”,大体没问题但念着还是差了点,发现因为“海”“子”都是仄声。换个平声字,“垂棠妆淡柳花轻”就好了。垂棠可以解释为垂丝海棠,尽管我其实想说的是西府海棠,因为家附近只看到过后者。
后来出去散步看到樱花,啊,改为“樱”字!“樱棠妆淡”,多美!两种植物凑CP最有爱啦,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整首诗就数这句最好了。
其他么,说点吉祥话凑字数啦≧∇≦
那么再来看开头那首诗,
一番风雨一年春,俊秀钱塘绿柳新。
湖畔轻当吟咏客,中文作伴酒中真。
平仄确实没毛病。问题出在“轻当”,两个“中”字重复,以及“中真”。
“轻当”两个字都是一声(阴平),而且“轻”念起来嘴比较封闭,“中真”也是两个字都一声,我就是觉得念着不对劲,虽然还没找到理论根据。
这样改一下:
一番风雨一年春,俊秀钱塘绿柳新。
湖畔来当闲咏客,佳文作伴酒方醇。
口感好多了有没有。
“酒方醇”是他自己改的,但他说“酒中真”意境更好,这个我倒真没看出来……
来他说要睡了不然明天上课瞌睡被老师批评,原来这孩子是个高三党呢。
我们现在需不需要学写旧体诗?谈谈我的看法。
不需要。
旧体诗由于其自身形式的限制,能表达的信息太少了。假如我想写王佩家的房子涂了什么颜色的墙壁、旁边到底有没有湖、有没有院子、院子里有没有狗或猫,就很不方便。即便是大才如李白,整一首古风把这些都写出来了,终归比直接说话麻烦多了。我就只好虚写点景物加吉祥话了。
再说,很多人眼里诗词=格律,学诗词就是学格律。不懂意义,不懂气象,一来就卡格律对不对,仿佛诗词只剩下这个了。而且他们拘泥于古代的音律,真是浪费时间。我觉得现代人押韵完全可以宽松很多。
一首现代诗:
无题 作者:秋臣
我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发现一些羁绊,可以停留,
值得把部分的花草托付,
书本排列得当,又有稍许空白,
有沉寂的灰尘,隔着玻璃驻望,
有十分之三的时间,不做女孩,
静谧又跳跃的时刻,揪出蛀虫,
想看梅花,在立春日听到雨声,
把昨日,今日都忆成了前朝——
我很喜欢秋臣的诗,喜欢那些文字和节奏。请教她有没有研究过音律,她说没有,就是凭自己感觉推敲。
我也觉得要凭自己的语感去读。我们不懂格律知识也可以读出一首诗好不好听。就像我是先觉得前面那首诗不流畅才去研究格律,而不是先了解格律规则才觉得一首诗不好听。它虽然符合格律,但我仍然认为需要修改。
如果有人要写旧诗词,我建议他先大量阅读好的诗词培养语感,而不是一来就捧着个本子标音律,画些三角啊黑点的符号,就像我大学时的男友一样。他写的我只想起来一句:
仅一丝、饮恨夕光。
当年我就看着很不爽,然而无法找他理论,人家是格律党嘛!很厉害的样子。
现在看来,他这句里几乎全是齐齿呼、闭口音,就是齿缝间嘶拉嘶拉出气那种,念起来非常之不爽利。字词的音和义是相关联的,这种发音完全配合了这词的阴郁色彩。整首词都是阴郁的,他所有的诗词都是阴郁的,难怪我通通不喜欢。
有一天晚上我们走在军都山下的小村子里,他想到一句话:
青灯一盏黯萧影
我仍然是要醉了。我不喜欢这个“黯”字,在这里并非形容词活用成动词,除了别扭还是别扭。“萧影”我也不喜欢,不觉得“萧”在修饰“影”,只觉得是“萧条的影子”的简称。我最鄙视这种“简称式”用法了。——而且又是一贯的阴郁。要我写可能是“青灯一盏罩疏影”。
他还让我对句。我为了迎合他当然就对了。如下:
彩凤双飞话素心
爽朗阔气得多有没有。
有意识地想要扭转上联的局促阴暗。跟我在一起,黯你妹的萧影啊!我写的可是情人相亲。刚才还发现,我当时完全不懂平仄,对的对子竟也完全合于平仄。“飞”还可以改为“栖”,更矜持隐秘。
可笑的是,他天天费老大劲做诗,却根本记不住一些经典诗句——还反以为荣。难怪语感差。ʘᴗʘ
好了,说回音律。就算你已经完全精通,绝大部分人无非是抒发点空洞的小情绪罢了,又有什么思想值得表达呢?能写出这样的吗:
掌声未弭复生烟,半月晴空一日还。
莫道朝堂无秒术,人间霾雾有开关。
——卡哥
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先好好写文章吧,练习如何清楚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不要一来就陷进故纸堆里。
旧体诗毕竟是凝练的,它可以用来集中抒发某种情感,却不适于传递大量、精确的信息。
不过,由于它琅琅上口,故容易记忆、传播。如果你想要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或某个观点,希望人们记住什么,写点诗一样整齐的句子还是很管用的。
所以,懂点诗词格律也不是全无用处。
不然我这两天为什么要关注呢。我就是想懂点这个写文章时能增加点音乐感,更好听。就算不写五言、七言句,写普通的文章可能也有用。是“可能”哈,有待亲证。
不过研究格律这事儿总归不是必需,创作诗词更是高阶余技了。
平常多用自己的感觉去读去体会文字就是了,不一定非要看什么“仄仄平平仄仄平”。感兴趣的话,如前所说,多阅读优美诗词,比如《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这些相对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