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我在图书馆,天气炎热,空调还没有开。
六个小时之前,我在安徽宏村。
那个地方我来过两次。初见是在七月,阳光到底是剧烈了些,夏荷初绽,南湖一片郁郁葱葱,古树浩渺如烟。行程太满,时间太短,水土不服让精力太散,这些原因都导致初来乍到的我没有好好欣赏体会这座古村落。而当我此次故地重游时,想法与七月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了。七月里画笔的摩挲让我熟悉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面马头墙,我用一种悠扬而绵长的节奏和当地人交谈,讲茶叶,也讲历史。如果说我比一般的游客更擅长于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话,那么一定是因为此处的生活状态,正是我最初的生存状态。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一个普通的村庄里度过的。马头墙,青石板路,深深庭院沿河聚居,富贵人家的雕梁画栋,作息表千年不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一切都是我见过的世界最开始的模样,也是我对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见解。当我未长成的双腿还够不上跨过青石板路时,我喜欢从一块青石板,跳到另一块青石板,一路上会遇到很多熟的不熟的人问我:“饭吃了没”。如今已耳钝目浊的祖母曾经教导我,无论吃没吃都要回答“吃过了”。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年代,食物还是种奢侈品,而一颗利他的善心却是人人皆有的廉价物。如果回答“没吃”,那么必定是要被请到人家家里吃饭的。而利用他人的善心来换取食物这种奢侈品,这正是在那种文化氛围下不该发生的事。而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左右着我长久以来待人处事的方式,虽然已经被各种价值观和理念冲刷得面目全非,可是当我再次遇到时,这种气息依然让我如沐春风。
觅一处阴凉地,找一个新鲜的角度,然后把大把大把的时间全都花在写生上的人,大概是没有完全搞懂此行千里迢迢、长途跋涉的目的。无论如何,景物描摹都只是一种表面行为,而风景处处皆有,身处画里徽州,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此地的风土人情。于是,走街串巷成了我五天来必做的功课。
一种外形质朴的乐器叫做埙。当我第一次听到埙吹奏的音乐时,就产生一种悠远深邃的感觉,怀古伤今,一时难以形容。如今亲眼见到,竟忍不住拿起来把玩,像很多游客一样,也学着店家吹奏起来。店家听闻以后,眼睛一亮,说我有灵性,坐下来给我沏了杯茶,并教我吹出不同的音阶,还和我进行了长久的交谈。当我提出想买下一个埙时,与往常经验不同的是,店家反而犹豫了,原因是我看中的那个偏贵,而学生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最终我还是没有买,理由的确是我看中的那个 埙偏贵……
我在宏村一户卖茶叶的人家喝茶时,几个游客看到主人在门口炒茶叶,就用现代社会常见的、某种程度上推崇的一种严谨的“实证”精神提出一个个疑问,并认定炒茶叶这个行为是在“作秀”。主人无可奈何,感到更多的是受到冒犯而产生的气愤:“你们生活的地方太压抑,看惯了太多假的东西,太多欺骗,就认为所有的东西的是假的。”并摆手示意他们并不受欢迎,甚至表示不会卖给他们茶叶。他们真可怜。我曾经想过,是不是一个社会越表里不一就越文明,越进步;是不是生活圈越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就越高端;是不是一个人越聪明就越懂得伪装和欺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人们大可免去这番折腾,这个世界原本有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可以做的。
回学校的路上,再看到青山衬托的粉墙黛瓦,我感到一阵怡然自得,毫无违和感,这时我便知,我已经融入了这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也接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