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写作的勇气》这本书。
作者介绍了自己如何扩大写作中自由的范围
在做“后取材”时,会去浏览大量资料。书籍、报纸、杂志、网站、社交媒体、CD和DVD等,在完成一本书之前,作者一般要翻阅100多本书,这里面还不包括报纸和杂志。
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的资料呢?
假如要写一本关于某个企业家的书,至少需要读50本书。
当然了,不可能把50本书的所有信息全都塞进一份原稿里。里面会有许多重复的东西,或者一本书和另一本书相互矛盾的说法。在50本书中,真正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作为参考资料列在书的最后的,有四五本就已经不错了。
读50本书总比读10本书要好,读100本书总比读50本书要好。即便你在采访(正式取材)企业家时双方都表现得十分完美,最后你也得读这么多。
如果你连一本资料都没读过就开始写作,那么你就只能写些你听到的东西。充其量只是复述别人的话语,删除不必要的细节,调整说话的顺序罢了。
但如果你事先读了50本书,你听到的东西就“活”了起来,有了自由。
“说这些话的语境是什么?这段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是什么?在企业管理的世界里,他的观点有多新颖(或平庸)?其他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如何看待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是什么?他的观点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撑?他有没有可能是夸大其词或者记错了?你可以在以上种种问题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听到的东西写成一篇好文章。
让我们说得更具体些。假设在一次采访中,对方说:“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利他’精神。”而这句话是整个内容的关键所在。
“利他”这个词在很多书中都可以看到。有直接介绍利他主义的书,有讨论赠予和交换的社会学著作,有介绍共享经济现状的书……借助这些书,我们要尽可能地加深对于在取材中遇到的重要关键词“利他”的理解。
原稿的核心是我们听到的东西,是“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利他’精神”这一句话。
然而,我们拥有的外围知识越多,“可以言说”的范围就越广,界限也就越清晰。反过来说,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了解哪些是我们无法言说的,哪些在别的书里已经写过了。这样一来,当谈到自己“可以言说”的内容时,我们就能够充满自信地自由创作。虽然同样都是写“自己听到的东西”,但话语的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
作者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当面对大量的资料时,会浮现出一个牧场的样子。几只羊挤在一起,在一个小小的牧场上吃草。如果读了10本书,牧场就会相应地变为10本书的分量;如果读了50本书,牧场就会相应地变为50本的分量;如果读了100本书,牧场就会相应地变为100本的分量,最终变成大牧场。而羊的数量(你听到的东西)始终没有变化。然而,你知道的越多,你读到的越多,你的牧场就越大,羊群(你的语言)的活动范围就越大,就能有充足的空间自由舞蹈。
要想获得语言上的自由,增加语言的力度,就尽可能地多浏览些资料吧!
以上文字,与你共勉!
阅读大量资料是为了写作中更大的描述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