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1.教育是什么?
2.你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
3.有哪些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4.赋能练习。
1、教育是什么?你想把儿子教育成什么?
教育以前觉得是按我的标准去给儿子塑型,成为我满意的人,我的缺点不要传承,我理想的优点要死磕地做到。
最记得当时儿子快两岁,有一天我在厨房里想:他这行为到底对还是错?我到底要如何管教他?我到底怎样做?
这就是我作为妈妈反思的萌芽,虽然当时还是二元对立的思维,视野奇窄。走过一段曲折的路,还是没有搞清晰妈妈是什么。可是这是我进去成长路的导入口。
直到遇上《妈妈是什么》,是我对自己作为妈妈以及如何做人的进一步探索和反思。坦白说第一次读完《妈妈是什么》这本书根本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只感到妈妈是大地那一部分最触动我,爱与接纳,满满的感动。
也不知道写作营里这样记录和孩子的互动以及复盘思考觉察自己是在建立以小见大的能力。今天和朋友聊带孩子出游才发现自己可以本能地从细微的事件中思考自己的做法,当时的感受,孩子的状态,对孩子的了解等等。
教育就是我在生活的细节如何做,有思考有感受,来影响孩子。和儿子的互动中我怎么做,事件里值得提升的是什么?和他人建立关系维护关系我怎么做,对待工作我是怎样做……总的来说我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行为模式的打破重建,扩大视野,格局的过程对自己对孩子而言也是教育,是我们一同成长,相互哺育。
教育还是要认清目前的形势,社会的发展,到孩子逐渐长大,妈妈不仅是内置的,还要成为一个外置的支持系统去支持孩子提升。不是说我什么都要很懂,领着孩子,而是成为孩子的参谋,一起去探讨。
虽然我对形势什么那些没远见,通过听唐老师的分享和渡渡鸟的亲子共闻我渐渐明白为什么要一步步和孩子看世界,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对这事件我们的观点,日积月累去构建自己的思维,还从中提升感受力(这是最近聊新闻的收获,可乐开始对新闻里处于困境的人共情)。
思辨能力,感受力,慈悲心,创造力,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积极乐观的心态,爱自己活出轻松古今精怪的状态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是要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命力的。这些需要父母去支持孩子建地基。
我自己而言相对比较容易放得开学校学习的分数,知识的掌握。可能是因为我本就不是知识型的人,从小喜欢画画跳舞唱歌,可是一样都没能坚持。转向当时普片的优势学科吧学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学了知识也没有让我过得真正快乐。
我也不是不能学的人,集中训练我高三模拟考也挤进了前20。集中训练我中考语文模拟100分卷我考97。可是这些都换不来我真的快乐,我喜欢的事做不了,只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日子太憋屈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我不希望儿子像我这样。
高分的时候那种荣誉以及兴奋也只是昙花一现,要保持这种层次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压力真他妈的大!我的体验是考0比考100要好,是考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轻松,下次考10就是进步了。对提升自己的坚韧度也是很好的磨炼,我是天生比较容易自卑的类型,从小抵御不了任何diss,容易为自己而感到羞愧。
鉴于自己的体验,这半年的成长课上唐老师王老师分享不少的玻璃心,我有意识去改变,有意识去观察儿子,不要用我的玻璃心捆绑他。
事实上由于前四年养育的不恰当还是留下了尾巴,他是非常自信有行动力的孩子,我把他养歪了。现在慢慢调整吧。
我希望把儿子养育成热爱生活,对他自己满意的人。
我跟随的步伐比较紧是因为凭着信和直觉,唐王老师带我们的走的路线是一片光明的。收获更大事实上收效很大,可乐和老公以及家人的变化真的很大。我对成长很敏锐,习惯察颜观色,如果每天贴身跟随唐王老师生活成长力更大,收获更多(给自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