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世界幽默讽刺大师,他生活阅历丰富,从12岁起就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排字工、送报人、水手、引水员、矿工等,后来当了记者,才开始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发表幽默作品。
有人说过,大学校园培养不出小说家,小说家是生活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此话确有一定道理。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马克.吐温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见闻了许许多多的奇闻异事,也认识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再经过他天才头脑的加工,便成为脍炙人口的幽默讽刺作品,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镀金时代》和《汤姆.索娅历险记》等。
今天,小编再给大家荐读一部也许不是那么名闻遐迩,却绝对能代表他讽刺艺术已走向成熟的佳作:《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899年,堪称马克.吐温最优秀的社会讽刺作品之一。
它的情节看起来荒诞不经,笔调尽显夸张讽刺,可是反映现实和人性却十分真实和深刻。
赫德莱堡是美国的一个颇有清誉的小镇,据称是最诚实、最清高的一个市镇,并且这个好名声已保持了三代之久,被称为“不可败坏的赫德莱堡”,小镇人颇以此为荣,“诚实”已成为赫德莱堡的无形名片。
可是,小镇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一个异乡人,这个异乡人便处心积虑地想要报复一番,“我要败坏这个市镇”,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天晚上,小镇银行的老出纳员查理兹夫妇家,突然来了一位陌生人,他匆匆丢下一支系着纸条的口袋就离开了。
那个纸条上的文字大意是:我是一位外国人,曾得过贵镇一位不知名的公民的帮助。在我走投无路时,他曾给了我20块钱,并对我说了一句话,从而使我改掉了赌博恶习,其实也是救了我的命,现在我发财了,想要报答他,这个口袋里装的是160多镑金元,和一只密封的信封,装着那句话,如果申请人能说出和那句话相同的话,这个装满金元的口袋就属于他了。
他还托里查兹或公开寻访,或用私访的方式将那个人找出来,并且还给出了公开寻访的具体措施。
这么奇怪的一封信,可把一向胆小懦弱的老好人理查兹夫妇愁坏了,他们坐立不安,兴奋又忧愁,既想私吞(因为他们确实太穷了)可又良心难安(毕竟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诚实啊),最终由于害怕,还是将信送给了报纸主编柯克斯。当然他们很快就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
同样的情形在报纸主编柯克斯夫妇身上上演,他们兴奋、恐惧、争吵、懊悔,最后只好苦思冥想,彻夜难眠:那句话到底是什么?
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事一定是已故的单身汉顾德逊做的,除他外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
第二天新闻见报,四面八方的记者涌向小镇,赫德莱堡这次真的要凭着“诚实”举世闻名了。全镇的人们起初是如醉如狂的自豪和欢欣,可是慢慢的大家几乎都变得苦恼不堪了:哎,固德逊说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呢?
在对证会前夕,无精打采的理查兹夫妇老夫妇,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从天而降,那个陌生人又给他寄来一封信,并且告诉了他那句令他苦思冥想而不得的话:你绝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改过自新吧!
至于原因,说是固德逊临死前曾表示,理查兹曾经帮过自己一个大忙,所以希望把财产留给他。虽然理查兹心里很明白,自己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好事,但他还是欣喜若狂,而他的夫人,已经在想象中把那笔钱花出一大笔了。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小镇里还有18位主要公民,也接到了几乎相同的一封信,也在想象中大把大把花起钱来,甚至有的已经付诸行动,开始买大房子了。
对证和交付那笔钱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镇公所悬旗结彩,装饰一新,坐满了来自外地的客人和本镇居民,大家都等着秘密的揭开。而那十九位申请人,也是本镇最有头脸或公认最诚实的公民,却志在必得。
结果显而易见,在全场人眼前,那十八位优秀人物互相攻击、当众出丑,使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
他们的申请信里说出了几乎同一句话:你绝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改过自新吧!(因为措辞稍有不同,还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而那封信里写的却是:你绝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改过自新吧!否则记住我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因你的罪过而死,并且因此入地狱,或是赫德莱堡,希望你努力争取,还是入地狱为妙。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这分明就是个败坏赫德莱堡的阴谋,果不其然,那个口袋里装满的只是镀金的铅块。可是观众们却幸灾乐祸,亢奋异常,齐声高唱,风暴般的嘲笑的喝彩声一阵阵暴涨。
只有胆战心惊的理查兹夫妇,得到了大家一致的礼赞,大家认为只有他们真正抵御住了诱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主持对证会的牧师柏杰士隐瞒下了理查兹的申请信,因为他记得对方曾帮过自己,他出于报恩没有念出查理兹的信。(当然这里面又另有委曲。)
于是企图吞没这笔巨款的理查兹,反而被人们欢呼为“真正清白的”“全镇最廉洁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可笑,更富于讽刺意味吗?
小说至此,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它的讽刺,在艺术上也能保持其完整,但是,马克.吐温余勇可贾,他继续出奇制胜,顺理成章又安排了下面的情节,使小说波澜再起。
那个外乡人,以为理查兹真的抵御住了诱惑,很意外也很感动,于是又设计让那些出丑者花钱买下了那只装着镀金铅饼的口袋,并把那笔数目惊人的支票转寄给了理查兹夫妇。
可是,理查兹夫妇心神不安,疑神疑鬼,最终抑郁成疾,一命呜呼。死前,这唯一不丢丑的人吐露了真情,于是,诚实清高的赫德莱堡终于被彻底败坏,它的光荣传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无情地剥落了。
品读这部佳作,首先不禁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击节称奇。
这个故事的整体设计本身就包含着辛辣的讽刺。精心维持的“诚实”美誉在金钱的诱惑下却这么不堪一击,作品用人物自己的行为来揭露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而且是狠狠地打,这是多么高超的讽刺艺术啊!而且,在许多细节之处,作者也是涉笔成趣,例如文中精彩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往往令读者忍俊不禁。
另外,本文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耐人品味。既可以看作是一篇讽刺现实的作品,也可以当做反映人性的作品来看。
从前者来说,这个小小的、自以为是的、“诚实”的赫德莱堡,又何尝不是当时整个庞大的、虚伪的、假仁假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满嘴的民主平等和平,可是却犯下了多少可耻的罪行!可见,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的特点,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虚伪道德的嘲弄,主题很有深度,耐人品味。
当然,如果不把它与时代背景联系,只单纯把它当作反映人性的作品来看,也一样能解读出深刻的意蕴。它告诉我们人性美德在金钱面前是多么脆弱,千万别用金钱去诱惑试探人性啊。这还是在当时普遍信奉上帝的时代,可是理查兹夫人还不是一边祷告着上帝一边难耐贪心?
如果是现在,若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法律的束缚,又有几个人能抵御金钱的诱惑呢?
总之,这部作品构思巧妙,波澜起伏,语言幽默,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