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的中枢链接在产品部门,业务的中枢链接在中台部门;大中台小前端是当时希望构建的组织形态。
业务中台部门相当于组织的大脑,联接着运营、前线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做整体的策略输出和落地跟进。但在具体落地中会碰到一些现实的挑战。
总部有业务运营团队,负责全国的业务策略制定、输出和数据支持,由总部运营团队管理。每个大区也有自己的业务运营团队,负责大区和各省的前线运营,工作职能和全国类似,由大区管理。为什么各大区还要单独设置,主要目的是能更贴合大区的特性,有它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总部策略往一线落不下去,多指令也让一线小二不知道要做什么,增加内耗和人力成本。
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留一个,但在当时的阶段,大区完全自治能力还不够,每个大区也存在发展阶段不同和地域特性,还是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所以重点放在如何整合和提效上,当时主要做了几个动作:
明确职能分工:清晰定位,哪些是总部主做的,必须要统一往下落的,哪些是各大区自治的(需要总部审批)
确定协同机制:针对前线的策略需要先达成共识,所有对前线的指令都是统一的。
线上化:将能标准化,数据化的职能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提高人效,减少信息传输链路。
组织架构整合:把总部和各大区的运营人员整合,每个大区只保留 1-2个运营人员,取消省域级的运营人员;总部运营人员除了负责自己的职能运营,还需要负责对接1-2个大区的落地,能接地气,保证整体落地的效果,又能清晰了解到各大区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持。
调整汇报关系:大区运营人员由中台部门统一管理,一是能保证目标是统一的,二是运营人员有专业场,能互相学习交流,提升专业域能力;人还是放在各大区,能更好得了解和支持到当地业务团队;双实线汇报及考核,汇报给总部中台主管和大区总经理,小二绩效也由两位主管共同打分。
最初执行的时候,前线有很多的不适应,碰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大区运营人员不够,要看数据看不到,落了策略跟进慢;这个过程业务TL和HR要参与进去,围绕具体case,看哪些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做,看新组织形态下岗位能力要求的明确和提升。跑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效能提高了,运营人员也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也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