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好日子。
【注:大陸一個女性節日】
女王們和女神們可以得到萬分寵愛,在這春暖花開之際,一束鮮花,一杯美酒,一個晚餐。。。。。
或許,不久將來,你還可以得到一個買一贈一免費超級大禮包。
你或許,以為是這樣的,其實。。。
寶寶為何會哭?
自小寶寶呱呱墜地,直到TA可以獨立為止。整個這個過程,都是寶寶們的“支配周圍人”階段。
因此,寶寶們通過自己的哭鬧,來支配自己的周圍人,以達到滿足自己的需求。
寶寶出生後,開始就要探索這個世界,TA們都需要接受周邊人的説明。而寶寶們,所面臨的外面世界(我們成人),對其是時而索取,時而給予,時而適應,時而對抗等。
在這個相互交流過程中,寶寶們會面臨很多的溝通阻礙。
而寶寶在遇到這些阻礙時,如果在我們成人的不恰當的引導下,會給寶寶長大後,進入成人時期性格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整個不會言語期間,寶寶們都是通過哭、鬧,表情,手勢等,來完成與成人相互溝通與交流。
哭,就是寶寶們對外的一種溝通語言。
因此,作為父母要平常心來對待寶寶的哭。
但是,由於在國內特定的環境下,多為獨生子女(生育主力軍)父母,在自己幼年時期就缺乏看護弟妹或得到過類似的幫助的經驗。
很多初為人父母,更多將自己的孩子委託給保姆(月嫂),或爺爺奶奶輩照看。
據我多年觀察,不讓孩子哭(捨不得孩子哭)是大部分家庭常有的:
寶寶的父母對自己寶寶子的養育和教育話語權,常常被其長輩“奪取”部分;
月嫂或保姆,要確保孩子不哭為第一位(因為孩子哭了,意味著你失職,所以才有給嬰兒餵食安眠藥的案例)
爺爺奶奶輩帶孩子,是看不得孩子哭,因為心疼。
以上三點的核心,就是爺爺奶奶輩參與看護嬰兒(孫輩)太多。
他們(爺輩)是阻礙寶寶全面健康認識和學習周邊環境的幕後黑手!
也正是他們(爺輩)過於強勢,所以,孫輩也就可能被過分溺愛,性格同樣也會被弱化。
因此,強烈建議:
寶寶是父母自己生,父母對寶寶的生育、養育、教育有絕對的話語權。(建議事前就要學會與長輩溝通好)
保姆(月嫂)與爺爺奶奶等,只可以在寶寶養育和教育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
寶寶該不該哭?
首先,我的觀點是該哭的時候,就該讓其哭。
哭本身對寶寶沒有壞處(不哭壞處多)。
1,哭可以增加寶寶們的肺活量;
2,哭聲可以判別寶寶的健康狀況;
3,哭有助於寶寶的消化和吸收
當父母把寶寶的哭,作為一種語言(溝通工具)來理解和對待,那麼,哭的事情就好理解。
哭,是人的生存本能。人類在進化和演變過程中,哭是一種純自然的現象。
但是,由於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計劃生育之後,人們物質大大改善,家庭富裕了,家裡富餘的“老人”人數很多。
外加現在國內天然的照看小孩的氛圍,導致一般家庭寶寶出生,最少有4個爺爺奶奶圍著,外加父母,就是6個人。
很多家庭,也就是父母之成為了生寶寶的“工具”,生完後就有4個爺爺和奶奶,外加1-2個月嫂,來輪流看哭這個小寶貝。
寶寶哭的功能,就被弱化甚至被剝脫。
如何辨別寶寶的哭?
當寶寶在某些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時,或者身體感到不適應時,會通過哭聲來與外界溝通。
比如:
饑餓了
身體不適,如尿濕了,身體有濕疹一類癢等;
鼻子塞住了(引起呼吸不暢)
需要陪伴時
一般來說,母乳餵養,採取按需餵養就好,但一次要餵養到飽。具體餵養細節,留在以後專門來講。
對於身體因為尿濕等,勤快更換尿布,每日及時給小寶寶做清潔護理,養成習慣了,只要回應了寶寶,並及時幫助解決了就沒有問題。
對於需要陪伴,只要在其身邊,讓其感到安全感就好。最好方式就是小寶寶躺在床上玩啥,而不要抱在懷裡。
有一種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在嬰兒期是比較容易發生,就是嬰兒的腹部腸絞痛。這個情況怎麼判定呢?
那是屬於鬧的範疇。
也就是,常規的哭,已經輕輕陪伴呵護,沒有很好的回應情況下,父母要能很好鑒別出來,已經不是哭,而是鬧的情況。
如何處理寶寶的鬧?
寶寶在很小階段,只能通過哭聲來喚起周圍人的注意。由哭轉為鬧主要有以下情況
身體疾病引起的鬧(如發熱,腸絞痛等)
因為某些需求沒有滿足,通過鬧來達到目的(如需要抱在懷裡)
對於第一種情況,居家必備一些如體溫計(判斷是否發熱),還有學會一些簡單方法,幫助寶寶緩解腸絞痛等。
為何要在家裡,預先測量體溫,就是要有個是否去醫院的判斷。
請記住:
醫院是個具有很糟糕的周邊環境的地方,對於新生兒來說,殺傷力很大的,因此,能不去醫院儘量不去。
對於如何測量體溫,可以百度一下,或者以後寫專文來說。
對於沒有體溫升高情況下,嬰兒還是持續哭鬧。
要首先想到寶寶腸絞痛,這個屬於常態,一般3個月以後就會正常,不用擔心。簡單操作方法如下:
讓寶寶平躺在半硬的床面;
在環境溫度合適(大約攝氏28度左右)情況下,説明寶寶解開厚的衣物;
對寶寶腹部做順時針撫觸動作,注意輕緩
必要時可以餵食一些有助於緩解腸絞痛的滴劑
特別注意:
對於哭鬧難以解決的,或難以判斷的,應及時尋求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幫助!
對於明知的一些非身體因素的哭鬧,父母應該學會拒絕。(一般哭一會就會好,如鬧睡等)。
但是,由於爺輩的干預,很多寶寶,就此過上了抱在手裡不斷晃動睡覺結局,寶寶睡不好,大人累趴下。
這就是過分溺愛的結果,也是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寶寶的哭到底是要不要干預?
關於寶寶的哭,父母究竟該如何應對合適呢?
沒有標準答案,合適就好。主要是根據符合孩子未來發展的性格需求來。
在美國的兒科醫生中,也有2種聲音:
堅決不要抱,哭是自然現象。尤其是以年長的一代醫生為代表,其觀點是,寶寶哭是自然現象,現在一哭就抱,屬於人為的破壞。
想當年,我們的祖輩,小孩生完,餵食好,還要去做事的。哪有功夫來管小孩哭呢?現在過多的干預是違反自然規律。看似也是有道理。
第二個意見是,哭還是要抱抱的。理由是給與寶寶更多的安全感。
我的意見是:
在確保寶寶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儘量在哭的時候少抱。若發現哭聲不對,或者有健康問題,適當的安慰和抱起來是需要的。
這個要求會有點高,但是只要作為父母多用心,就可甄別出來。
這樣做好處,有2點理由:
孩子從嬰兒期開始,直到成人階段,是對周邊人逐步慢慢不控制的過程。
孩子控制周邊人方式是兩種:示弱和示強。
示弱就是裝可憐
示強就是裝堅強
這2者最好達到均衡,抱多了就會不斷強化了嬰兒裝可憐(通過這個行為來示弱)來喚起周圍人對他的注意。
示弱行為是嬰兒期很明顯的心理活動。
關於示弱和示強,留在下一篇細講。
當你可以從人性(心理)層面,一開始就給自己寶寶塑造健康的性格。那麼,孩子的未來一定是很美好的。
這也是“三歲看到大”真實含義的一部分了。
最後祝願您和孩子可以和平相處,每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