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
【价值判断】评估性价比、优先级。
只做一次的事情找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
【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伪需求、需求冲突:各个部门都给你提需求,且都是最高优先级、越快越好的紧急程度,解决的方法依然是——不要照着做(别人要你提数,你反问几个为什么、以及理解业务)。
【医管中心中脱了节的“产品经理”】医疗策划环节有太多的产品经理(甲方是公司,乙方是设计院,而我夹在中间做传导层),医院建筑就是产品,而患者就是核心用户。
【大局观】战略比战术更重要,知道合理妥协的必要性。
【自下而上的互联网做法】产品就可以获得指数级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高德地图,利用海量用户在每条路上使用高德的数据,来显示拥堵情况。
大脑是用来分析处理问题,而非存储信息(学生思维)。
项目经理(靠做,执行)和产品经理(靠想,创造力),都是矩阵式组织的产物。项目越做越小,是封闭式命题;产品越做越大,是开放式命题。
【项目VS产品】项目有生命周期,产品可无。
【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想清楚(产品)、做出来(技术)、推出去(运营)。
【任何一个行业,从诞生到成熟】都会经历:先重技术、抓生产制造,到重产品、抓创意设计,再到重运营、抓市场营销的过程。最后从成熟行业诞生新的、细分行业。
视问题为机会。
经市场验证的方法论。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和知识矩阵。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同情共感的情商。
产品经理思维:先搞清问题(需求),再选择(而非学生思维那种直接求解)方法。
【用户(自我为中心)视角VS产品经理(用户为中心)视角】哪个版本更好——没问喜好,而是试图分析产品的优劣,这是产品经理的视角。
产品思维的本质: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做产品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从公司战略需要出发。
产品(泛产品:写文章的内容、做活动、邮件)三要素:用户(who核心用户)、需求(what刚性需求、需求的本质;伪需求、需求冲突)、场景(when/where典型场景)。传统的作者、书、读者的关系,变成产品经理、产品、用户的关系。书中植入【二维码,就是线下到线上转化的入口】。
互联网时代,战略降至一维,回归产品。
产品经理成长到一定阶段,再看方法论已经作用不大,只能通过案例来提升。
产品类型:2B(产品重心在工作)、2C(产品重心在生活)、平台型(药师帮)、垂直型。
摘记
【Y模型】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需求分析、产品经理的全部工作)。从表面的用户观点、行为,到动机与目标,再到人性与价值观。
【加入时间维度】产品的1.0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任何一个好产品都是慢慢变好的。
【】虽在阿里,但没有从无到有操盘过一款真正出色的产品。
【创业的收货】创业的过程,最大的收货是体会到自己做不了什么。
【技术人员/中国学生的思维侧重方法中心,业务人员/孩子的思维侧重问题中心】一个团队中,技术人员的思维侧重方法中心,业务人员的思维侧重问题中心,而产品人员则要融合这两种思维——先问题中心,尽快找到用户需求,回答why和what;然后方法中心,最终设计产品功能来回答how。方法中心的典型动作是答题,问题中心的典型动作是提问。
【红海】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
【坐奔驰开宝马】越贵的车越会优先照顾乘客。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奥迪加长,这些功能看起来非必须,但在一个充分竞争的丰饶市场,一款产品必须拥有这些细分优势,才能够鹤立鸡群。
【冷启动】控制早期用户的质量:只让高质量用户邀请、只做ios版本的策略。
【文科生的职业天花板更高(针对产品经理)】因为科技只能保证你不犯错,但人文和艺术可以让你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