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用户产生心理联想并自动采取行动,首先必须让他们对产品有所投入。投入阶段会鼓励用户向系统投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增加他们使用产品的可能性和完成上瘾模型的可能性。
改变态度才能改变行为
研究表面,形成新习惯的首要因素是新行为的发生频次。第二大要素是行为主体对新行为的态度变化。把行为变成习惯需有高发生频次和可感知到的实用性。在代表可感知用途的纵轴上,用户态度会逐渐向上发生变化,直到新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要改变用户态度就必须先改变用户看待新行为的方式。下面将介绍那些小小的投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看法,使各种新行为变成我们的日常习惯。
“投入增加”的心理现象:我们所做的各种投入会对自己产生强大的影响,并极大地影响我们所做的事情、所购买的产品以及所形成的习惯。用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对该产品或服务就(会)越重视。
影响未来看法或行为的三种文饰作用
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信念,从心理上进行调适的心理过程被称为文饰作用。其会令我们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即使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宜家效应”: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产品投入越多,就会为其赋予更多的价值。
与过去保持一致:过去的行为可预知未来的行为,因为人总会尽力和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
人会改变喜好避免认知失调:当事情与人的原有认知相悖时,为了调和这种矛盾,人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如,本来是甜葡萄,因为自己吃不到就安慰自己觉得那是酸的,不吃也罢。本来不喜欢可乐,但他人都喜欢,于是自己逐渐适应了可乐的口味。为避免不喜他人之喜的认知失调,我们会慢慢改变自己对过去不喜欢的事物的看法。
投入阶段与客户对长期酬赏的期待有关,与即时满足无关。
投入阶段会增加摩擦
利用知恩图报效应:
研究证实,人会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或机器。因此,在投入阶段,当用户享受多样的酬赏,接受产品的好处后,产品应提出让其做一些小小投入(报答)的要求。以让用户主动给予产品好处。
投入阶段的大思路就是利用知恩图报效应,让产品和用户建立互利共惠的友谊关系:用户使用(个人投入)越多,产品回馈的服务越好,用户更易报答产品。
储存价值:若用户向产品投入的储存价值形式多样,可增加用户今后再次使用该产品的可能性。当产品汇总了各种回忆和经历的收藏会变得更有价值。随着用户对网站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要放弃这些服务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例子:QQ空间,网易云音乐自建歌单、Linkedln简历,用户向网站输入的信息越多,其光顾网站的频率就越高
关注者:自己积累的粉丝越多,放弃就越艰难
信誉:自己经营的信誉越多,好处越多,放弃就越艰难(淘宝)
技能熟练度:学习技能越久(投入),能力越强,使用效率越高,成就感越高,越不易放弃。(PS软件)
想让用户在投入阶段按设计意图采取行动,产品设计者必须考虑用户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去实现该行为。可将用户所做的投入逐步分解成小块任务,先从小而简单的任务开始,然后在上瘾模型的连续循环过程中逐步加大任务难度
加载下一个触发
要形成习惯,用户必须首先经历上瘾模型的多次循环。因此,必须利用外部触发因素将用户再次拉回,开始另一个循环。
在投入阶段怎样帮助用户设置下一个触发?
习惯养成类技术利用用户过去的行为为今后启动一个外部触发。在投入阶段,用户设置未来触发为公司提供了一个让用户再次参与的机会。
例子:Pinterest用户任何时候张贴图片、转贴他人的图片,或是对网站上的图片进行评价或点赞(图36),都是对网站的一种投入。所有这些微小的投入都为Pinterest提供了资料数据,使其能根据每个用户的个人喜好调整网站,同时加载下一个触发。
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程,从推动用户采取目的性行为的内部触发(渴望)开始,通过各种酬赏,最终到达用户投入阶段,同时给用户加载下一个外部触发。Pinterest用户会从头至尾经历这一流程,然后愉快地返回起点,开始下一轮循环。
总结
习惯养成类技术利用用户每一次经历上瘾循环的过程增加产品价值。通过连续不断的上瘾循环,用户和产品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用户会越来越依靠产品为自己解决问题,直到形成新的习惯和新的日常行为。
○ 对产品的投入会令用户形成偏好,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力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避免认知失调。
○ 行动阶段使用户即时获得满足,而投入阶段主要与用户对未来酬赏的期待有关。
○ 用户只有在享受了各种酬赏之后才会对产品进行投入。
○ 用户对产品的投入不仅可改进产品服务质量,增加用户再次使用产品的可能性,还能令储存价值以内容、数据资料、关注者、信誉或技能等形式自然增长。
○ 用户投入可通过加载下一个触发的方式令用户重新开始上瘾循环,从而增加了用户反复进入上瘾循环的可能性。
思考
确定“加载一次触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令你的用户成为回头客。如何减少拖延以缩短上瘾循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