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二淙又哭了一鼻子,因为她不同意换掉被弄脏的印有小白兔的衣服。
经历了和太奶奶斗智斗勇、心惊胆战的一番谍战戏后,此刻静下来想着中午二淙哭闹的事,最近作为一个喜欢反思的妈妈,我又要找原因想对策了。
其实所有人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当有人对某人说“不要做……”的时候,这个人是听不到“不”的,他只能听到“不”后边的内容,这样说的后果就是反而强化了“不”后边那半句话对他产生的刺激。
就像我对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说:“不要继续看手机”“不要看那边”“不要去想对面有颗橘子树”“不要去想那颗橘子树上的橘子很甜,而且水分很大”……等等。此刻的你正在想什么?有没有乖乖听我的话?是不是反而更想了?
所以,当我说:“二淙,我们不能再穿这件衣服了,赶快脱下来,妈妈给你洗洗”。二淙的听到后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妈妈不让我穿这件印有小白兔的衣服了,我喜欢,我不要脱,我好着急,我忍不住要哭了”。
待她平静一点后,当我靠近她,摸她的衣服时,她又要哭了,这时我赶快说:“你看,妈妈想让你试一下这件印有小花猫的衣服,好可爱的小猫”。一字不提让她脱掉身上的这件衣服,这时她想哭的样子很快就收住了。(果然小孩子还是很好骗的)
就像我们说“不要站着”就不如说“请大家坐下”,说“不要看那里”就不如说“请大家看向我”一样,请明确的表达你要对方做的事情,告诉对方你想要对方做什么,这样会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达到你预期的效果。
所以,当我把对二淙说的那句“不能再穿这件了”换成“妈妈想给你试试这件小花猫的衣服”后,她就容易接受好多,问题解决起来也就轻松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