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困,和大家分享一篇有意思的辩论文,曾有人证明“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落霞”是飞蛾,请看以下观点:
甲方: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百度和教科书的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读:这里的“落霞”和“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的一种飞蛾!“落霞”,确切的解释为“零散的飞蛾”。
很多书对“落霞”的解释有两个释义:其一指晚霞。举例即是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二指琴名。举例为唐人陆龟蒙的《夜问会答》诗:“落霞琴,寥寥山水扬清音。”而前一种词义显然是一种误读。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路过,即席而作。当时是举座皆惊,尤其是阎伯屿,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矍然曰:‘天才也!’”《滕王阁序》写的是南昌地区的风物,因此,理解“落霞”的含义必须放在南昌的地理环境中去分析。宋人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一文中写道:“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原来,当时的南昌地区,八九月间,田野里活动着一种飞蛾,数量极多,在江上飞舞时,纷纷坠落水中,引得江鱼群游争食。当地人管这种飞蛾叫做“霞蛾”,简称为“霞”。“霞蛾”纷坠如雨,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于是便出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异场景和壮观画面。
对于“霞”指“霞蛾”之说,后世学者也多有考证。宋代学者俞元德在其著作《莹雪丛说》中指出:“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之句,描写的是当地的一种自然景观。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霞蛾飞舞,自上而下;孤鹜争啄抢食,自下而上;两物相交,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尤为让人称叹的是,这一句对仗极为工整:“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相对,精巧绝妙,而且上句写“动”,下句写“静”,动静结合,合成画面,既美丽又壮观。
乙方:
不同意飞蛾说。吴曾和俞元德的说法,近于孤证,除非还能举出当时还有其它诗文也以霞字指代飞蛾的旁证。另外,结合上下文,“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数句一气呵成,描绘的是雨后天晴落日余晖中的空明之景,飞蛾云云,实在煞风景。再有,唐诗里描写长天孤鸟画面的诗句,所在多有,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五代徐昌图《临江仙》词亦有云“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皆此类也。倒是楼上所引文字,既云“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如此,则“孤”字、“飞”字着落于何处?更更重要的反证是,与吴曾、俞元德同为宋人的张元干、辛弃疾的词作中都曾化用过王勃此句,如张元干词句为“旧游何处,落霞空映孤鹜”,辛弃疾词句是“白发重来,画桥一望,秋水长天孤鹜飞”,辛弃疾且任过南昌知府,从二人化用王勃句所填词句来看,那你认为两人是如何理解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呢?
辩论文看起来很有意思~晚安,困得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