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讲最近发生的两件小事吧。
小事一:will + fact -->> 战略
201706上的Coursera intro_to_mathematical_thinking课程,
老师不断在鼓励同学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我肯定是无视这个建议,低头搬砖,
也许打死也不会上去发类交友帖的。
但有一个C同学发了,互加微信勾搭上。
因为共同点多,C又特别擅长主动勾搭,
不知不觉就聊得多起来。
前天晚上C同学整理了她现在能想到的所有行动思路一二三,
觉得我是过来人,拿着来找我问建议。
以我现在的眼光看,
一件事情从计划到执行可以分为战略、战术、战役层面,
从上往下,高层次决定低层次。
很不幸C同学列出的选项都在“战术”的层次打圈圈,
低层次的堆叠并不能带来三个层次的连贯通透持久。
当一个人在相对低的层次徘徊犯迷糊的时候,
要么两眼一闭盲从他人,
要么去找别人提出一个个战术战役层次的问题,
再自己综合建议,晕头杂脑地作出决定 ——
两者都是,试图用现成的套路来续写暂时看来无解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例子,
往早了看有我大二下学期即将分专业的时候,
社团居然组队去问学姐一个4*4的选择矩阵:
选择专业14,对未来就业的选项14各自有什么影响。
真是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夜晚,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全凭4*4矩阵这种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来作出选择,
而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可是 ——
我也记得,
别看我由内而外都嫌弃这种选择的套路,
我自己,根子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那就是逃避自由。
- 远有在深圳辞职的一段时间
计划拿着一堆自己写的提问提纲,
去问别人对自己的若干选项有什么看法建议,
而这个“别人”,通常:- 专精于不相关domain
- 专精于相关domain但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并不会对你很上心的
- 近有data science学习过程中
- 一会儿寄希望于Udacity的学习路径能帮我解决所有问题
- 发现Udacity实在像一坨屎难以下咽了又寄希望于SOTON学习路径
- 发现SOTON统计学没卵用之后又寄希望于datacamp。。。。
- 幸好后来看到dataquest.io创始人的博文让我清醒一点,但我依然依赖心理超级强迟迟不开始自己的项目。。。。
算了,槽不多吐。
总结下多么痛的领悟赶紧进入正题:
-
如果想要长期做一件事情,
单纯听从模仿别人的套路是不行的。
兴许能帮你短暂(而快速)地做到,
但长期看来如果跟你内心有冲突,
这种冲突迟早要找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心塞抑郁焦虑,捶胸跺脚易怒,失眠便秘长痘,愤而辞职game over,
这么多表现形式总有一款会让人内心的冲突顺着它释放。
其结果,不但白折腾浪费时间,
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也需要新的时间去消解。 -
如果要把某事定位长期目标,
需要从战略层面由high level到具体细节层层设计。
战略从何而来?
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来,
一个人的人格品味偏好,
是这个变幻多端的社会中相对稳固不变的东西。
但考虑到现代社会复杂性,
古希腊的智慧还需加一层wrapper,
即对现实的理解。
那么总结成一个公式:
will + fact -->> 战略
解释详细点就是:-
和外界日常信息互动 + 自我感受 -->> will
外界日常信息可以是新闻,平时与人交往,
看到什么会觉得嫌弃,想躲的远远的不理睬?
看到什么东西会觉得自己很欣赏?
看到什么东西会触发强烈的感受?——
例如嫉妒的火苗在燃烧,没有这个东西羞耻感Loser感就源源不断,心在刺痛等等。 -
专精于domain的信息获取 + 信息整理 -- >> fact
明确上一步,这一步就方便多了。
无非就是从网络获取 + 从三次元获取,
回家用markdown整理下。
-
和外界日常信息互动 + 自我感受 -->> will
小事二:埋头搬砖逃避自由的巨大惯性
失业这么长时间以来,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
我需要从战略-战术-战役三个层次设计自己的日常,
但是,
在战略模糊的恐惧下,
我通常看到一个别人的战术就忙不迭抓过来自己用上。
而且可怕的是——
因为对未知恐惧,
就用已知的这一条战术去填满每天的时间。
如果以三层次透视就是这个样子:
- 战略模糊 - 无法清晰定义战术和战役 - 看到别人定义清楚的战术 - 抓过来照搬(但是战略继续是模糊的);
- 当别人提供的战术好用时 - 埋头搬砖自我麻醉 - 完成这条战术时循环回到第1条;
- 当别人提供的战术有明显bug时 - 非要撞到墙才知道疼 - 放弃这条战术 - 继续陷入战略模糊没有战术没有战役的恐慌 - 看到下一条战术拿过来用 - 循环回到第1条。
当我战术实施不顺利+ 对自由的恐惧很嚣张时,
我曾经明白过来学历教育Program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一个人省掉决定战略的过程,
直接给你的就是战术路径,
负责踏踏实实搬好战役层面的砖就行了;
不仅如此还有搬砖时间节点(考试作业等)来提高完成率。
想明白这一点就很向往学历教育给我直接提供一个package。
(然而我连怎么去获取这个package的攻略都没有勇气去查,捂脸)
退一步说就算我去计划要去获取这个package,
试图获取的过程,似乎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 涉及到对自我的认知(已知部分、未知部分),
- 对ending point工作的认知,
- 对中间环节edu program的认知(从申请到搬砖)。
光是完成这个工程,我都需要战略战术战役走一遍啊。。。。
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惯性,
或者说我的行为有巨大的惯性吧。
我想要一步一步鼓励自己,训练内心那头迟缓但有力的大象,
从“看到战术就抓住不放”,
到有will,有fact,
从战略层往下,设计自己的战役和战术。
以下是我在时间记录APP aTimeLogger里设定的分类和子分类,
我希望每天自我考核的KPI,
从那种我很容易陷入到的“在狭窄目标上耗非常多的时”,
转换为“尽可能多地涉及很多类别”。
特别是Sight
类,就是视野,这一类希望每天都花点时间。
无论多么少的时间都好。
目的在于提醒自己,
我的人生已经没有模板,
没办法也不想照搬和我一样出身的人的套路,
那么就需要更加注意自创格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