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说我真正的天赋敏感,我觉得一定非“画面”莫属。将心中对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想象之物)的欲望提笔具象化作为表达,从人类整体而言可能是一种最原始的冲动,但具体到每个个体,每个人是天然对不同的东西敏感,不是每个人都会天然选择绘画的,但我是属于天然选择绘画那一拨的。
然后我就被一个教画画的老师相中,让我到他的画室去画。我不记得我当时几岁,反正肯定特别小,因为当时的情况已经超出了我的记忆范围,得靠我妈来帮我回忆了:我妈说,我去看了一圈,回来讲,我不要画石膏方块。钦此。我那么小的年纪,主意倒是很倔强,此事再无讨论的余地。
(如果回头来想的话,这好像是我第一个“遵从本心”而做出的决定;而在我整个的人生当中,“遵从本心”的执念似乎从来没有带给我过好结果……)
然后我就开始了自己野画的过程,无人教导,大环境所趋,直接就画到了日本漫画上,很迷了几年,大概也就到初中为止,忽然有一天就腻了,觉得画画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之前迷得不要不要的,到底是什么心情,已经想不起来了。那个时候我的见识就是那么窄,画画就被我等同于画漫画,或者画石膏。于是笔一丢,一丢就丢到我大学毕业好几年之后。
那时候从大学城放出来,进了真正的北京城,地铁加上豆瓣同城,世界忽然就开阔了,国博央美美术馆迎面扑来。我那时候才知道发短信跟同学感叹,说原来画画是这个样子的,雕塑是这个样子的,至于装置,那之前都没听说过啊!于是这三个场馆,当然还有世纪坛啊,798,今日美术馆,乃至一些各种各样的慢慢发掘出来的地方,就成了我消耗绝大部分时间的地方,就这样子又过了几年。
我倒是没想到像我这样的文盲口味也是会被养刁钻的,这样逛了几年展之后,竟然开始懒怠了,那种“没有什么意思嘛”的感觉又浮现出来。只是逛展已经逛成习惯,再说其他的爱好也并不多,没有什么让我狂热的,所以也就逛下去了。
这个期间,我才意识到,意思是有的,只不过没见到。口味提高了以后,不会被随便一个什么画面唬住,但是随便的东西总是比较多,看疲了,就觉得啊世界不过如此,我对这个领域已经不感兴趣了。但是,得益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机械地去看各种展览,终于碰到了这样的机会,一下子意外看到了非常棒的东西,结果整个人都被激发起来了。
世界之大,能给自己高峰体验的东西绝对是存在的,只是可能没找到,人的眼界窄,有时候以为世界就这样了,于是放弃了,其实,即便是看到一幅激动人心的画这样的事情,也是值得常年累月地到处跑到处翻找,直到逐渐积累线索,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富矿”的位置。
同样的事情我在摄影上也有经历,一开始被某样东西触发,我买了相机,但搞来搞去总不对味,于是觉得,自己喜欢摄影这件事大概是个误会。也幸而是我天性里总是偏爱画面类的东西,所以懒懒散散中也保持了在网站上看照片集的习惯,看了一年多之后,忽然又意识到了照片中激发我的东西,于是正经地开始了学习摄影。摄影的前辈们似乎也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段时间觉得再也不想拍了,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从此永远搁下相机。他们之中有人重新又拍了,有人还是不知道。
作家里,也有这样的。
我是真的其实一直保持着对艺术类东西的敏感,才会有之后的发现。想想其它领域里,因为没有见到特别棒的点,就以为这个领域不过如此,我不喜欢它,就放弃了的情况,肯定还是有的。不过,人也不可能去尝试所有的领域,只是至少对自己心有所属的东西不要轻易失望,不要轻易下判断,自己的眼界真的永远窄于世界的宽度,再坚持一点点,可能就可以发现,我不是不爱,是爱的东西还没有显形,一旦有一天终于挖到了,甚至找到线索,通向全新的“富矿”,可能才会觉得,哎呀,幸好我没有错失这个美好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