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娃没在家,昨天早上姥姥姥爷把张宝接走,让我静养一下肿的跟包子似的脚腕。娃没在家,很安静,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除了准备当晚的英语课,我这两天啥也没干。为啥?心里总是慌慌的,抱着手机,第一时间看到姥姥姥爷发来的照片,看着臭小孩儿一天高高兴兴地出门、坐小火车、逛吃,我心里反而空唠唠的,我想他!
前天崴了脚,把有点咳嗽的娃送到幼儿园,我惴惴不安地按计划去家成长参加了讲师花园沙龙活动。在大家演练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需要写自己目前面对的问题,我很快就写上了分离焦虑(孩子入园)这几个字。于是有伙伴问,这分离焦虑是妈妈的还是孩子的啊?这问题一下子让我陷入了思考,对啊,一直我都表现的很冷静,可崴了的脚证明我内心是慌张的。那我到底在怕什么?
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搬出了“冰山”大法,我的行为是送娃上幼儿园心里有点不踏实,着急忙活的崴了脚。沟通模式是讨好,我压抑自己的不安,按照娃的要求带他去儿童乐园,吃垃圾食品,喝饮料,买水果,洗澡玩玩具,看动画片……我的感受是心慌、不安。感受的感受是羞愧,我一个学习心理学、修炼自己的人,怎么能在送娃入园这点小事上心神不宁!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一名优秀家庭教育讲师的心理咨询师,不能搞不定送娃入园这件小事!我的期待是送园时我能淡定地把娃安抚一下就交到老师手里,然后娃过一会儿会儿就能安静下来跟着老师完成一天在园里的各项活动,我自己也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晚上陪娃读书、游戏,即使每天都是我送园,娃也还是和我的关系最好。我渴望被我的孩子接纳、认可。我的自我是一个完美的、有巨大能量的妈妈。
梳理到这里,我知道我自己最怕的就是和孩子关系变差。因为每天他都是被我送到幼儿园,头也不回的走掉,周末休息和姥姥姥爷愉快的度过周末。所以当孩子表达出不想回妈妈家,和姥爷去农场摘完菜送东西回来都不想再进这个家门,宁可和姥爷在车里等着,我的情绪是低落的,心里如有针刺。
于是我尝试着跟姥姥姥爷一致性的沟通,如下图:
虽然沟通有效,可是我其实心里还是不安,可是这也是我现阶段的正常情绪。于是我允许我自己慢悠悠地看会儿小说,也不怕被拒绝打电话过去就为了和儿子说个Good night 晚安。与自己的不安呆一会儿吧,因为情绪的管理不是指压抑着这些所谓负性的情绪,而是知道引起这种情绪的是自己的那个观点。观点是否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我们成长的历程形成了这些观点。成长的经历怎么可能说变就变呢?而且这些历程带给我们的既有这些禁锢我们的观点,也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的资源,让我们长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所以学习心理学、学习沟通技巧、学习家庭教育,并不能让我平静面对所有周折,可是却可以让我看清我自己的观点,接纳眼前还不完美的自己,继续在迈向一致性沟通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