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得到的。
修行是个什么鬼?
在对小时候的回忆里,总有一副画面常常出现:大概五六岁,好几个被爸妈烦琐在家的暑假,无聊的趴在走廊的大窗户上,看着楼下热闹的平房人家的日常生活,心里想,我现在看这个世界的感觉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大家都一样呢?这个命题,一思考就是好几个夏天,直到我上了小学,为赶每日作业而无暇趴在窗上了。
哭是新生儿与这个世界沟通的自然的第一种方式,本能趋势,无需教授。笑要引逗,孩子只有在饱满的安全感下才会对先笑给他看的人露出笑脸。失望会导致抱怨、愤怒、自卑甚至伤害。八九个月的孩子开始长牙,开始对空间对外间有所感知,开始探索,索取之物或放入嘴中啃咬,或到手后丢弃一旁,捡回再丢弃乐此不疲,这是他们天生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貌似,爱要学习,破坏任性。
随着长大,负面情绪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嫉妒、仇恨、唯利是图、无能为力……我们开始怀疑人生,把欢笑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现实令人沮丧,深陷泥潭不可自拔。我们开始寻找存在的意义,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臆想出一个世界。我们开始恐慌,“心想事成”成了最大的愿望。求不得和无可奈何像瘟疫,每个人无法免疫,只能努力寻找解药。
过来人说:人生不是走到就是学到,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修行。
修行是要闹哪样?
我觉得活着似乎就三种感觉:高兴、平淡、失望,其他复杂的感受是每一层感受的细化。高兴是失望对比出来的,就像尝了苦才体会到甜有多令人幸福,反之亦然,而平淡如白水,才有解渴生津顺气的功效。因此,细细品味,平淡经久绵长,不可或缺;喜悦与不如意皆时而有之,或奖励或考验,平淡之调味。
修行,修的就是悠然平淡,享受欢愉,学习考验吧。
修行,尊重差异,放过自己。
自小观之,破坏是任性,不如意的杀伤力巨大,这应该是修行的重点。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矛盾、摩擦等各种不如意。每个个体原生家庭的环境,成长过程,影响到这个人呈现的状态的因素多如牛毛,并且这个过程不断继续变化。最后,这个人生命的走向,就像通往罗马的道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每个生命体是那么的不同,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知音,应该就是两部碰撞出火花的历史,同频共振的音频振聋发聩。知己相见,山崩地裂,海阔天空。
但,所有的遇见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美好即是享受,这容易很多,而迫不得已的相处考验诸多功力,冷静、平复、体谅、坚持,往往有悖内心,需要理性分析外加一些技巧,这些都不是最难的,而且有迹可循,最有挑战性的是心情的平复,心态的平衡。
大部分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那些你无法接受的都有他们形成的环境和原因,可能,每个人也有完善提升自己的潜意识,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对方明显是不明智且耗费精力的,得不偿失。
你们之所以那么不同,就是因为你们各自人生路上各类不同的决定组成的,奚落或者讽刺挖苦甚至伤害你必须相处的无法接纳的对方时,其实作用的都是那个懊悔的自己,作用对象是曾经不堪的决定,无可奈何,就像抽中了一组烂牌,修行就是努力面带微笑内心平衡安稳的打好那组烂牌。
意外与明天谁也不知道哪个会先到,内心慌乱并不能改变失控的局面,不如静下来,喝杯茶,想想情况,缕缕思路,用清醒的头脑平静的内心做出决定,执行。
修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悠然平淡,享受欢愉,学习考验,修行是一件能不断获得的事情。单纯的目的使得内心清亮,看见你想要的。享受平淡与欢愉并不难,享受考验才能救赎自己。
那个善妒的自己,放弃吧,别人优秀的人生更值得欣赏与学习。
那个害怕自卑的自己,放弃吧,你原本的样子就是独一无二的珍贵。
那个贪恋欲求不满的自己,放弃吧,脚踏实地做好计划一步一脚印,总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如果还是无法找到平衡,觉得手握烂牌无法翻身,那就反复练习,情景式练习,修行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努力微笑着打好手中的烂牌,就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