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酝酿了半天的情绪,缠绵的春雨终于落下了凡间,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泥土湿润了,小草探出了头,路边冬天都没有落下的树叶,经过春雨的洗涤,仿佛经历了一次蜕变。春雨后三四天就是清明节了。每年清明前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老家一趟,今年确定无法回家了。
小时候总感觉时间过的很慢,一边是因为期盼着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做很多小时候不能做的事,可以说小时候不能说的话,免得父母又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说。另外就是隆重的春节后,我们就开始惦记下面的节日,正月十五,二月二,清明节,再往后还有五一节,六一节,端午节等,一直到下一个春节。每一个节日,大人小孩都会认真的对待,小时候的正月十五很是热闹,农村的热闹不同于大都市,家家户户都会亲手做棉花灯,白天蒸好了棉花灯,还要拿两个送给左邻右舍不能蒸灯的人家,老家的风俗谁家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能蒸棉花灯。那个年代的棉花灯应该是吉祥的象征,或是有一点驱邪辟邪的功效,小孩子手拿点着的棉花灯,到长辈面前晃一晃,嘴里还要说着“棉花灯,照照眼,三年不害眼”,好像就是说,人年纪大了,不害眼就说明身体健康吧。小孩子过正月十五是很忙的,送出去棉花灯,给长辈照照眼,然后还要成全结队去比赛灯。大人们的忙更有意义,打发完孩子,大人们会把多余的棉花灯都点燃,分别放在自家的锅台上,盛粮食的陶瓷缸上,堂屋的桌子上,每个等都代表着非凡的意义。然后还要拿出尽量多的草纸,做成元宝形状,在堂屋里点燃了祭俸家神和祖先,恭敬的送走过去的一年,,期盼来年平安和丰收。
正月十五过后,才真正的开始新的一年,所以接下来二月二龙抬头才顺理成章。等到清明的时候,已经是万物复苏,杨柳吐绿,清明节折柳条插在门两边,清早煮鸡蛋给孩子们吃,煮好的鸡蛋基本都是带到学校,三五成群在一起碰鸡蛋,比一比谁家的鸡蛋硬,最后都是在喜笑颜开的氛围中,把鸡蛋一小口一小口的吃完,心里塞满甜蜜,脸上写满幸福,大人们带上铁锹,到祖坟上添坟,一同带上的还是一捆捆的草纸,小时候不懂这样的意义,直到有一次陪父亲一起给爷爷奶奶添坟,看着父亲恭敬的跪在坟前,点燃草纸,嘴里喊着他的爹娘来收钱,我固然明白,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平常就没有机会再叫声爹娘了,所以每年清明之际,父亲都会准时的到爷爷奶奶的坟前烧纸,像是一个约定,来早了怕爷爷奶奶没准备好,来迟了又怕爷爷奶奶收不到,动情的时候,甚至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也毕恭毕敬的跪下来,给爷爷奶奶磕头,脑子里闪现出爷爷奶奶慈祥微笑。刚添上新土的坟头,就像刚修缮的房屋,最顶上添加一撮鲜活的麦苗,春风吹过,麦苗在晃动,把我们的思念洒满整个坟头。
清明注定就是缅怀的日子,是后辈对先祖的缅怀,那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