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简书”三十五天 粉丝已经逾千 - 简书 //www.greatytc.com/p/08f2badf2144
作业:(1)掌握“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错觉”,并以此解释抑郁;(2)您能读出我涂鸦这篇文字的目的吗?尝试着用心理动力学予以分析,尤其是识别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二)培养途径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
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二、积极的错觉
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认为存在不真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大多个体认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对他的评价。
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
研究证明,人们对个人控制的信念远比实际的高。而这种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在恋爱关系中也存在。有一项研究,所有被试(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侣)需要评估对于他们的婚恋关系中将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响力度。结果显示,个体会高估他们控制其婚恋关系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Taylor提出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即个体会对未来事件存在积极的错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相信如今比过去好,而未来将比如今要好很多(Brickman,Petl,1978)。
三、抑郁症
(一)轻度抑郁症
轻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不论轻重如何,抑郁的必要特征是心情低落,没有心情低落便根本不能称为抑郁。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否则心情低落便不能诊断为抑郁症。当然,持续时间的久暂也是抑郁症诊断的一个必要条件,通常,至少持续两周以上才够诊断标准。
抑郁有以下六个主要的表现:
(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如果病人原来便是一位生活圈子很小和兴趣狭窄甚至没有什么爱好的人,病人回答说“不感兴趣”就没有什么诊断价值。一位家庭妇女即使原来没有什么爱好,但做起家务来可以是生气勃勃的,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而一旦她感到对家庭生活没有兴趣,连天伦之乐也不能享受,还是可以说抑郁是明显的。
(2)对前途悲观失望
似乎工作、生活、学习都前景黯淡,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严重者可感到绝望。
(3)无助感
病人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苦痛无能为力,这是许多神经症常见的诉述。抑郁更特征性的体验是,病人感到别人对他爱莫能助,尽管他完全能体会到别人的善意,看到别人在为他操心努力,但他感到无济于事。
(4)感到精神疲倦
似乎精力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至少无法持久。病人感到缺乏动力,似乎没有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他就什么也不想做,也动不起来。有人自称为“人间倦游者”。
(5)自我评价下降
如果病人原来就是一个自卑的人,这一点必须比过去更显著才有诊断价值,例如自认什么知识技术都没有,毫无用处,对实际上的成绩也不认为有任何价值,后者几乎只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似乎什么长处和有点都没有,过去引以为自豪或可以自慰的品质在病人心目也消失了。神经症病人的自卑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而“理想”的追求实际上是不自量力和自我估计过高。抑郁的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罪感。神经症病人往往怨天尤人,自卑与耻感密切有关。
(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常有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行动。
(二)抑郁神经症
H.S.Akiskal(1978)认为,抑郁神经症这个概念有五个含义:
①与精神病相对而言,现实检验能力和自知能力都保存,没有幻觉妄想等一类精神病症状。
②轻微,心情障碍较轻,伴随的生理功能障碍也轻。
③同时存在有神经症症状,如强迫症状、恐惧症、焦虑、易激惹等。
④反应性或心因性,也就是从病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⑤病前具有人格上的抑郁特性,一生中对逆境容易产生心情低落的反应。
抑郁神经症大都是缓慢起病的,没有“急性抑郁”。
一般公认,内源性抑郁的一次发作80%以上在两年内完全缓解结束。但有复发倾向。抑郁神经症80%以上呈慢性病程,多年不愈。这是把二者区分开来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内源性抑郁症病人病前人格大多是相对健全的,神经症性抑郁病人大多原来人格是很不健康的,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人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他们是容易心情不良的所谓抑郁人格者。
内源性抑郁症和神经症性抑郁诊断不同,心理治疗根本不同。
对于内源性抑郁,我们告诉病人,他患了真正的病,这跟肺炎没什么两样,应该用药物治疗,我们鼓励病人放松,不要用自责来折磨自己,因为他对自己的病没有责任也无法负责,他无法使自己病痊愈。如果是抑郁神经症病人,我们的说法就大不相同了,甚至可以说恰好相反。我们会逐渐委婉地说明神经症是某种生活风格的产物,是一定行为模式的结果,它跟病前的生活态度直接相关,病人必须发挥主动性促使自己走上健康,上帝只帮助自助者等等。Jacobson相信,对神经症病人合理而有益的一番话,可能会促使内源性抑郁症病人去自杀,反之,如果把对内源性抑郁病人说的话对神经症病人讲,我们可能把一个可治的病例变成不治之症。
四、自我效能感与抑郁
抑郁症患者自我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五、积极错觉与抑郁
当遇到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抑郁症患者产生不了积极错觉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一)抑郁症患者存在真实的自我概念
Lewinsohn等人在1980年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让抑郁被试与非抑郁被试参与一系列团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会有2-4名经过培训的研究助手在单向玻璃后观察参与者的行为(研究助手不知晓研究设计以及被试的分组)。每次讨论结束后,研究助手将在17个项目对参与者的表现进行评分(例如是否友好、幽默、表达流利?),同时,参与者们也被要求在同样的项目上进行自评。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们比较了人们的自我评价以及旁观者的评价,他们发现抑郁组和控制组的自评分数均高于旁观者的评价分数。但是,抑郁组得到的两个分数更为接近,也就是说,**抑郁患者对自我的判断相对更加准确,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客观地评价自我。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是不能完全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
对自身能力的积极看法会让我们去尝试更多样化、更复杂的行为,我们有勇气也有信心去做新的事物,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
(二)抑郁症患者认为生活不可控
积极错觉则能够让我们知觉到更多的控制感。高控制感的人更善于应对逆境,并且在认知、操作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抑郁症患者无助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苦痛无能为力,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对生活不可控。
(三)抑郁症患者不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看不到未来的美好,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未来比他人更加美好,概率论告诉我们,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不能做出理性判断的往往是非抑郁的人,感到焦虑、抑郁的人几乎不会产生这种乐观观念。在Pyszczynski的研究中,两组被试(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被要求评价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事件。研究者发现,非抑郁被试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更易发生,但抑郁被试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48岁前,我一直认为“父亲最爱我、母亲最爱弟弟”。后来,我知道那是我的错觉。我使用了“否定”的防御机制。
我感谢这种错觉。抑郁症患者之所以痛苦,在于活得太清醒、看得太明白,而且接纳不了真实的世界。
难得糊涂。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