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以来还没开过分享会,开始人不齐,人齐了之后一直很忙,没时间。当然这些都只是借口,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一直缺少一个持续的话题,好几次讨论的话题激不起大家的兴趣。大家都或多或少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点不知所措,可谁也不去提这事儿。曾祥瑚想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大家说一下各自对分享会的期许。这个问题就如同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一样,不好回答,甚至思考到最后,就是我要什么的问题,好难。那几天我天天在想这个问题,想我可以从哪些方面说,然后如何将所有的组织起来。一直不能满意,甚至越想思路越混沌。没想到那周四分享会没开,也就没机会说了。不过还是留下了些思考便签,再次看到决定组织下,写下来。
首先,分享会是大家分享交流的机会,各自学着表达自己,理解别人。分享就是让大家了解我们。分享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对一个问题思考,给出自己认可的观点。这是个主动求索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收获必然要大很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能加深了解,有所启发。
其次分享些什么呢?每个人的期待不同,能力不同,那么这个团队怎么调和,怎么找到共同的诉求。除此之外,分享的意愿也不一样。还有就是分享什么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 大家的资源和消息从哪里获得。共享看到的东西,比如前端的趋势,有哪些比较火的框架,哪些实用的工具,甚至是看到的有趣的新闻。这些源于平时的收集,重新提出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 大家的一些学习和思考。
对于最新的技术比如react,很早就听说了,我们可以将这些提出来,然后可以让人去研究。但这有个很大的问题,对方是否有这个意愿去研究,别到时候让他分享的时候,只一句,最近太忙,没看,拿他没辙啊。所以意愿很重要,大家都有这个积极性去分享,去听取。
静态方面
css图片是什么?我们是否能用上?这种技术是否在其他地方也有应用?这种都能拓宽大家的思路。又比如某些印象深刻的效果的交流,怎么实现?主要交流思路。
比如canvas,svg。这个出来很久了,也是当红炸子鸡,可我们每人看过,可以分别派人去看。一个人的专注是有限的,期望别人所说能够带来启发。
比如,如何利用其github上的资源?资源很多,我们能对这些资源做什么?或者可以分享一个库。这个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没有类似的?彼此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可以用它来做什么?是否可以用到我们现在的框架中?这些都值得讨论。 - 看看我们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觉得很繁琐的问题,说出来,大家探讨有没有解决方案。甚至我们是否可以因此一起开发个东西。
我们是否可以以团队的名义做个东西。 - 审美方面和交互
还有就是网站风格有哪些?我们做前端的,不光都是技术,更要带有审美,带有对交互逻辑的审视。我希望我们对这方面有个整体的认知 - 分享自己的生活
上海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生活中去过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得到过哪些有意思的东西。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也就那么一两年,之后各奔东西,陈超要回家结婚,哑铃和祥瑚会比较稳定,我觉得没意思了我也会走的,王峰也会回去。散了之后还有多少相聚的机会。或许有人会说散了就散了呗。是啊,散了真的就散了,但是如果都不能做到彼此留恋,那不是相当遗憾吗,如果这都做不到,那这段时间我在那里做了些什么呢?就我来说,我有种怅然若失感。可老实说,我目前没有能力能hold住所有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和大家进一步加深感情。或许需要一些事情,让我们可以共同讨论。比如之前公司,大家有共同的讨论的东西,感觉就好了一些。
分享会大家要共同维护,共同觉得它有存在的必要才行。每个人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应得要履行什么义务。这么说太沉重,但如果一些人做一些人觉得没意思或者不感兴趣,那么存在的必要是什么呢?明明不爱了,还在一起。只是不好意思拒绝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拼命思考出来的东西,别人早就做好了,那能说明我们这个思考没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因为那想出来的才真的是你的,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别人,但不经过思考都不知道别人好在哪里
————————————————————————————————————————————————————————————————————————
下面是去年为了准备分享会写的,虽然也没用上,贴上吧。
从编程思路,到微信的设计,再到如今的胡思乱想,分享会真是愁煞我也。总的来说问题出在命题有点大,无从下手,光想不做,以为总有明天,越拖越觉得太难,因为花时间本就是难的标志之一。不管如何,记录下胡思乱想。
现在满大街都是程序员,大部分程序员也真的在向码农转变。做的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不是特别感兴趣,都是为了生存,只是得到的不同,农民得到的是粮食,码农得到的是钱。但很明显,农民比码农悠闲得多。随着github的流行,开源代码越来越多,多到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去筛选和组装代码,程序员的工作也因此悄然发生改变,从写代码变成修改和整合代码,难度和工作量小了很多。利用开源资源,只要有一点编程基础的都能做出有模有样的东西。如果程序员写一个功能,外行直接用开源的,很可能外行完成得比程序员好,这让人心慌。如何利用好这些开源的资源成为很重要的问题。我的思路是选用一套开源的系统进行深度定制,利于自己快速开发。
以前对学会使用一个工具没有多大耐心,因为觉得它就是个工具。最近忽然意识到,这些工具其实也是产品,我口口声声说对产品感兴趣,却将视角完全集中在app上,而其实phpstorm、dash、evernote等都是产品,甚至chrome浏览器,为什么不去关注和留心它们呢?
编程是件苦差事。一个很简单的程序可以有很多演变,如果真的搞清楚了,会对很多东西有很深的理解。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有这个耐心的,摆弄基础太枯燥了,实现一些酷炫的功能多有成就感。但越来越发现,基础蕴含着很多的思想,理解并运用它们会让人豁然开朗,似乎一切都串起来,说通了。
观念就像种子一样,需要很多年才能长大发芽,变成一棵大树。我们从小接触到一些观念,经过多年的积淀,根深蒂固。所以很难改,行为模式已经深入骨髓,变成了下意识。下意识也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潜意识是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所得。比如我停下电瓶车,会将钥匙拧到底,锁住龙头,然后按下电子锁。这已经不需要去可以去想就已经完成了。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按电子锁,结果往往是按了的。怀疑忘了锁门也是一样。扯远了,总之有了一个观念之后,不经意就会去留意它。有一天会忽然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从此变得很不一样。这也是我理解的顿悟。
无用的意见。比如我们当时上线之后总结了一大推,最明显的就是说,每周开个分享会,我记得当时就问安总怎么弄?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实行起来。很多做法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实现了的有多少呢?也就是说做法从来不只是有个大体思路,你还要想好每步怎么去执行。想好每步去执行之后呢?就是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再调整,但是是有大体的思路的。还有就是站会,结果只有我们和测试在搞。老实说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希望自己说话像放屁一样。我很讨厌说了却没有做,这种感觉很不好,尤其是在很多人面前,心理学中说这是为了保持一致性。其实就我来说,我幻想中每天交流是必须的。就算聊聊天也好,这能大大提高效率和对团体的认同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信不信由你,这种深层次的东西是很有用的。我以前就幻想如果我是某个团队的老大,我会每天让大家空出半个到一个小时左右,讨论问题。但是讨论什么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目前我们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所以大家要有个共同的关注点,这才可以说是一个team,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大家想到的时候都比较激动。谁来发起和引起这个关注点?可以是老大,也可以是组员,需要大家商讨来决定。这种情况和我们当时讨论app到底要实现什么功能很类似,因为这涉及到app的定位,我们要呈现给别人的是什么。回到上面,就是说我们这个team想要的是什么?这需要一个人来主导,大家共同决定。这样的团队容易变得出色和感情深厚。离别的时候会非常悲伤。悲伤,悲伤是什么,悲伤是如果可能的话,还想继续留在那里。
比别人多想一层。比如玩一个游戏,出价竞标一个产品。比如我猜测别人会出100,我就可以出101,但是我又想到很可能大家都这么想,于是我就会去出102。有人说这不就没完没了吗?其实不是的。因为我有一个判断,得到一个基点,这个基点是什么,基点就是我能承受的范围,在这个基点的基础上我用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效果。
web开发会是将来的大势。app将不再那么流行。web的缓存系统建立起来,基本功能变得流畅。
微信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