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纽(压钮)
《左传·昭公十三年》
【原文】
初, 共王 ( 楚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
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
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
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晳皆远之。
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今译】
春秋时,当初,楚国的楚共王没有嫡子,但宠爱的儿子有5个,有宠子五人。
这5个儿子叫谁来继承王位,该立谁,楚共王想了一个办法。
有大事而在大室中祈愿,祈祷说:“请求神明在这五人中选择,让他主持国政(使主社稷)。”(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借指国家。)
于是在大室庭前拿着一块玉璧向神灵展示,许愿说:“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哪位王子下拜时跪在了埋玉璧的纽上面,正对玉璧下拜的,就是神所立的人,就让谁继承王位,不敢违抗。)
于是就与巴姬在大室的庭前让人暗暗埋了这块玉璧,让5个儿子按长幼顺序分别来跪拜。
康王从玉璧的上面跨了过去,灵王跪拜时胳膊肘挨着玉璧之上,擦边而过。
子干、子晳都离玉璧很远,小儿子平王年幼,还很小,让人抱进来,几次下拜都压在玉璧的纽心上。
楚共王说:这是神的旨意,谁敢违抗呢!于是让他的小儿子继承了王位,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赏析】
厌,同“ 压 ”。
“压纽”也作“压钮”。下拜时覆压在玉璧的纽上。
后以“压纽”比喻继承王位。
现在用“压轴戏”原指一场演出中,安排在大轴戏(最后一出戏)之前的一出戏 the last item but one on a theatrical programme. 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present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as the last but one item on a programme.
现在“压轴戏”、“压轴子”指一场戏曲演出中安排在最后的一个节目,一般是最精彩的节目。the last item of the most wonderful.
“压轴戏”比喻精彩的或令人注目的结尾。an ending that could all be desired for special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