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每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都是合理的吗?排除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条件变化的因素,这么说好像确实没什么问题。毕竟每一个决定,都是通过“合理”的过程作出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合理”过程的前提是错误的话,那得到的结果还会是“合理”的吗?更加不巧的是,其实我们的大脑,就隐含着一些固有的思维缺陷,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就会对我们接触的信息进行不知不觉的加工和扭曲,最后引诱着我们与真相背道而驰。
1.“我们需要归纳法,但我们不可忘记,所有确信都只是暂时的。”
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大量信息,然后从中找到一些相同的信息,形成经验,然后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在经验中归纳总结成结论。比如著名的黑天鹅例子,我们因为经常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我们看到一只黑色的天鹅。这说明,我们会经常的陷入一种现实感觉-联想结论的偏误之中,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归纳法。18世纪的哲学家休谟第一个揭示了归纳法的谬误:“即使所有前提都是正确的,结论依然有可能错误。归纳法只能得出概率性趋势,而不是必然性知识。”所以,如果我们仅仅相信自己“看到的”,而不去思考背后的因果关系,那么很可能我们就会走入归纳法的误区。
2.“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第二个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想象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特殊存在”,所有的不可能在自己面前会变成可能,所有的规则在自己面前都会有例外。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甚至偏执的相信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事物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发生和演变。如果事物的发展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那肯定是这个事物本身的问题,或者我们干脆就忽视或者过滤掉这些与我们预测矛盾的证据。如果你不想被这样的主观想法绑架,你可以试试这样一个方法:强迫自己在30分钟内记录下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现象,然后研究它。
3.悄悄运行的“潜规则”
当然,我们自身也会有一些会自己运行的“潜规则”,比如从众心理,相信权威的力量等等。它们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悄悄的帮我们做了决策,有时候甚至并不符合自己的初衷和意愿。了解这些“潜规则”,更能帮助我们发现,并且制止违背我们初心,可能会后悔的决定。
4.“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天生不擅长的思维短板。比如我们明明知道彩票中奖的概率很低,但大多数人却仍旧乐此不疲的投入这个低概率的游戏。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只能对中大奖的结果作出反应,但对它的概率高低却缺乏直觉理解。换句话说,除非中大奖的概率为零,此时他们才会理解到“我不可能中大奖”,否则不论这个概率低到什么程度,依然会有大量的人理解的信息都是“我有可能中大奖”。在《决胜21点》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不是在赌博,而是在计算。”人生也是这样,如果在某个关键节点上,我们忽略了那几个百分点的可能性,我们可能就会彻底输掉整个人生的主动权。
人并非完全理性的,甚至很多时候是不理性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依赖直觉和情感去帮我们作出决定。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且节约能量,它曾帮助我们的祖先更好的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但在应对复杂的现代社会时却效用有限。了解这些根植于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缺陷,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还原这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