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前,我一度以为我该好好出去闯闯。填志愿的时候,在和父母不大不小的矛盾之后,彼此退让一步算是妥协,不过命运的天平似乎还是偏向了我这边,与免费师范生失之交臂的我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尽管到最后也并未被之前一直看好的财务金融相关专业录取。不过这对我并没有多大影响,我是个泛爱好者,对专业的认知很模糊,也可以说是一视同仁,而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厌烦似乎也只是对每天盘旋在耳边的父母唠叨的反抗。
两省相邻,学校离我家其实并不远,逢个周末便可以拎包回家,不过当然这并不现实。只是完全没想到,想家的强烈欲望那么快那么毫无设防地朝我袭来,只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一个月之后。委屈与泪水来临的时候,我才顿悟,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外面的世界。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也只是想想而已。也许你会讽刺我说是那只怪你自己主动放弃了梦想,可事到两年之后的如今,我也只能笑着回答:我这类泛泛之人,梦想本就虚渺,最好的结果便是能在时空的探索中终于领悟自我实现的真谛。好多时候,梦想这东西并不是一开始便紧紧拥有,而是历遍时间的积淀,才慢慢发酵,最终酿成醇香。
对不起,说远了,回归正题。这两年我愈加清晰明了地发现自己不想也不愿远离家,于是每天一通电话给家人也不知是何时养成的习惯。而这篇感想的创作来源也是昨日母亲电话中的再次责备:你怎么不给你爸爸打个电话呢?父亲在外务工是一家物质全部来源,可也正由于这幼年便习惯的长期不存在,尽管愈长大愈体会父亲的辛苦,可是无论我做了多少年的努力,形式上的亲昵始终改变不了可以对父亲打心眼的掏心掏肺。对于总是遗忘父亲电话这件事我也常有愧疚,可是愧疚之后又无能为力,我不得不承认我会更想念母亲。父亲是个很重亲情的人,他一直教育我的便是孝顺,这一点上毫无疑问他做到了榜样。我知道父亲的辛苦,也理解他的孤独,我是真的爱着我的父亲,可是亲疏漠离至少目前好像只能说声抱歉。
近几天父母总是要求我用QQ电话和他们聊天,只用连个Wifi,不用花钱,又很便捷。每每便是气结,以网络太慢搪塞过去,再以一副不爽的口吻胡乱挂掉电话。我很纳闷,我超级纳闷,为什么,为什么我会这么反感用QQ电话?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我不喜过于使用社交工具,我讨厌这种被社交工具给控制住的感觉,就好像你要给家人打个电话,还必须回到寝室征得Wifi的同意,我十分反感这种不必要的束缚,我甚至觉得它阻隔了亲情的传递与真实表达。还是我太拘泥于自我的小空间?从来跟不上潮流的我可能更倾向于因循守旧?
我不会说话,过于直白,虽并非尖酸刻薄,却也实在欠考虑,也因此总被父母教训。有时候过于极端,要么太直接要么又太过委婉,不过幸好,成长这么二十来年也收获了两三个不离不弃的闺蜜。其实我也挺依赖她们的,有时候甚至觉得待她们比待父母还好。或许这也是我的一种诟病吧,有一句话说的是恶言相向的往往都是最亲最亲的家人,我很惭愧,我从不跟人吵架,除了父母。有时候我就会特别奇怪,为什么可以忍受外人,可以理解闺蜜,唯独面对父母的时候收敛不住暴脾气呢?以前我和母亲冷战过,一周时间不理不睬,前因后果都忘记了,只是每每追忆起,确是觉得自己无耻无孝很欠揍。可是还是改不了会和母亲闹矛盾不开心,人呐,还真是奇怪。不过幸好,至今也懂得了好些哄母亲开心的伎俩。
到这里,我都讶然了,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会把孩子和父母的粘连关系想得如此复杂敏感,每个人的生活成长不一样父母不一样,孩子也不一样,我的这些困惑非科学也非常规,只是觉得奇怪与有趣。或许已然有解,可此刻这么想要记录下来或许并非是为了追寻答案。我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很好,我知道他们爱我,我也知道我爱他们,这样,或许今后,矛盾并非矛盾。
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家”这一词,可我很喜欢这个读音,jia,多温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