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年前的每一天都在有规律地进行着。
哪一天蒸馍,哪一天炸果子,哪一天贴年画……这些在我们家都是固定好的。
今天是农历26,照例,又是我们家一年炸果子的日子。
果子,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为了避免歧义,可参照下图。
味道:甜;属性:油炸面食;形状:类似月牙。
我爸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会做炸果子的人之一,每到年关,总有邻里相亲来找我爸去给他们炸果子,我们这的方言是“zhu 果子”。
因为从小看着我爸每年重复这个程序,便对这个“zhu”这个叫法有了一些认识。
炸果子的“炸”其实只是其中一个步骤。
炸果子第一步:用油参水和面,然后擀成饼的样式,最后再弄成类似月牙的形状。在此之前要蒸一些面粉,同时把白糖融化成糖汁。
第二步才是炸,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颜色以达到黄灿灿为适宜。
第三步:灌糖、拌面。从油锅里捞出后直接放入糖汁中,俗称:灌糖;然后放入蒸熟擀碎的熟面粉中(面蒸熟以后呈块状,需用擀面杖擀碎),俗称:拌面;面把粘满油汁和糖汁的果子裹住后,整道程序就算完成了。
炸果子的时候曾经问爸爸果子的由来,我爸并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人,就简单地说了他的理解。
老爸说以前太穷,也没啥吃的,大家的普遍需求都和吃有关。过年走亲戚又买不起什么礼品,农家人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作出了各种走亲访友用的礼品,果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像果子、油条、麻花……这些都曾经是走亲访友时的礼品,制作手艺都是跟上辈儿人学会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走亲戚普遍变成了牛奶或酸奶、火腿肠或牛肉、方便面或小面包,再带炸果子之类的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市面上我也见过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子,卖相很好,只是口味对我而言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流水线上出来的,和自己家做的总是有区别的吧。自家做的虽然样子有点丑,但有年的味道,有家的味道。
对于吃,现在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但是每年依旧有很多人沿着祖辈们留下的习俗,蒸馒头、炸果子、炸油条……我想,在忙碌的过程中或许更能体会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