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经历各种痛苦的煎熬,投简历,等面试,参加面试,继续等待面试结果……
可能有些妈妈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天早晨进行家庭大战,自己盯着严重睡眠不足的熊猫眼,催促孩子洗漱吃早饭,安排好一天老人的大情小事,抱起嘴里仍然哭喊着“我不要去幼儿园”的娃,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战胜自我和娃之间的分离焦虑之后,疲惫的转身离开幼儿园,看着匆匆的路人和车来车往的匆忙街道,恍惚的在想我该何去何从。有时候回到家,本想静下来复盘一下自己,父母又开始念叨“今天有没有面试啊?”
之后我决定走出去。联系之前的同事和朋友,寻找工作机会,也增加自己交流的机会。同样也跟朋友们取经,如何在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正是3岁入园期,平衡好家庭和裸辞再就业,平稳过渡好这段时间。当然也陷入过焦虑的状态,特别是看到只有钱出没有钱进的时候。
一位好友的话算是点醒了我,先把你自己捋顺了,哪里有什么经可取,哪里有什么捷径可走啊。
我的焦虑来源于求职路上的不确定性,而这不确定性又来源于我内心不足够坚定,同时根本没有看到求职本该有的规律就是这样。它就是由各种投简历,各种面试,各种耐心等待组成的。最终雇主和雇员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后进入双方都暂时认可的谈offer和接受offer的阶段。
在接受了这种状态的自己之后,开始列出各种清单,比如之前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现在有时间了,可以去做了。做好一件划掉一件。慢慢的生活的重心不再是那种焦虑的情绪,而是有空思考思考自己,回归回归自我的日子。当然,目前还是“无业游民一枚”,只是淡然了很多。没有什么捷径,我仍在求职的苦逼路上前行。
同样,不仅仅是求职,包括销售包括促成合作一样都是有它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哪个合同是啪的一下从天上掉下来,还整好砸在你手里的。
很有幸,目前手里还在跟进几个线索和项目,也是受客户的抬爱,还记得我也还愿意和我交流咨询项目的事情。虽然不是在职的状态,我仍然愿意也喜欢做那个牵线搭桥的商务或者说销售人员,联系专业专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其中一个客户在远离北京的长江三角洲附近,希望我们专业人员能从北京飞去当面面谈。为了节约成本,我就不浪费飞机票了,没有全程跟进。只是负责任的还是关注了一下双方面谈后的感受。这不关注不要紧,一关注就关注出小状况。合伙人在面谈后建议我在跟踪进展的时候不要提项目建议书最好是直接推动项目到合同阶段,并且一再强调不要提项目建议书,让客户落实咨询需求,落实合同和金额。本以为合伙人如此大跨步的进展是有好戏了,准备满怀欣喜的联系客户那一端。可合伙人一句话给我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他们现在需求还不明确,预算什么的估计也还没有。”
我当时在电话这段的表情是嘴巴张大成一个大大的O
相信有过销售经验的人应该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客户压根还没怎么滴,或许他们的痛点都还不怎么痛呢,钱也不在口袋里,怎么往外掏啊?
果然,当我厚着脸皮问客户的进展时,客户的反馈是还想看看我们的工作任务表和项目建议书。
所以呢,哪里有什么捷径啊,想着不付出努力,帮助客户梳理客户需求,给予初步解决方案,怎么可能有进一步的进展?更别提合同和银子了!很多时候,咨询项目有从上至下的命令式线索需求,总部或者领导决定要做战略咨询,人力资源咨询,风险控制等等。当然也有我们配合帮助部门需求方从第三方的角度向上申请申报我们需要做某某方面的咨询来解决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项目建议书算是甲方能直观判断我们能力的载体之一。绕也绕不开的,不要妄想能逃出这五指山。
在内观自我的同时,学习了那么一点点认知升级,确实会打开不同的视角,事情都是有固有的规律和节奏,如果蛮拧,吃苦受累的只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