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觉得倾听是件很简单的事,不就是对方说话我听着嘛,这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我们的课堂上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边听边想,眼睛看着别人听,不打断别人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说等,我发现,在课堂封闭式的环境里,在老师的严格“管控”下,在教学有明确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基本上也做得很好。
那倾听应该问题不大了吧?非也,包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很多老师自身并不善于倾听。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有明显的错误,老师没有发现;再比如学生的发言中很多有价值的点,没有被及时挖掘出来放大。很多时候,感觉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浮于表面,没有螺旋上升的状态。这种情况要么是老师对教案不熟,表面上在听学生的发言,心里却在千抓百挠:我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呢?要么是老师心态不够从容,总想着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学最好顺利一点,最好不要出岔子,节外生枝。尤其是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到各个小组去巡查,这个时候,往往到这个小组听两句,又到那个小组听两句,感觉很多老师只是表面做做样子,没有沉潜下去。我们老师要求学生倾听,但在实践中自身没有做好示范,学生也无法真正感受到倾听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倾听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倾听。
在课堂之外,因为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没有明确的任务下达,大家的倾听,往往就做得更不好了。我发现大家的表达欲都很强,听到别人说什么,要么迫不及待地表达看法,发表评论,判断是非;要么会联想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于是马上接过话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对方被打断,抢占了发言权,只得耐着性子听,但他也会抓住一个点迫不及待地又开始生发,延展。于是,在交流中,让人感觉舒服的倾听者是那么难能可贵。尤其是现在,手机变得比手还重要,很多人谈事、聊天的时候都会把手机放在桌面,只要一有消息提醒,人总会忍不住去划一下。大家都是这样,人人都是受害者,却如“剧场效应”一般,没有人坐下去。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强调:沟通的起点,是倾听。这里的“倾”是倾巢出动的倾,倾箱倒柜的倾,倾尽全力的倾,是全力以赴的意思。只有全力以赴地去听,我们才能听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才能识别出对方没有说出的那些潜在需求;同时,只有让对方看到我们已经全力以赴地去听了,我们给他们的回应才能被友好地接纳。她谈到倾听的重要能力是学会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对方表达的情绪、事实和期待。从对方表达的话中厘清他是什么样的情绪,基本事实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期待。先安抚情绪,再核对事实,然后就对方的期待进行梳理和答复,相信有了这样的倾听,沟通就不会变成吵架升级,真正产生效益。
那天听樊登读书《人生只有一件事》,作者金惟存先生讲到自己修炼的一个点是学习如何听话。曾经的他,只想听觉得有趣的内容,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讲的话,以及对自己有用的话,因为这些对工作和生活有帮助,能提高效率。但是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心智的成熟,他慢慢地发现能带来这些的人太少了。很多时候,别人一说开头,他就知道事情的结局走向,别人觉得很困难很复杂的事情,他三言两语就能理出头绪,知道怎么办。所以他根本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总觉得耽误时间。但是,通过觉察和自省,他发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只有能听别人讲话,才会与人产生更多更好的链接,很多问题更好解决,而且与人之间的情感更紧密。他用了很长时间来修炼听话,抱着修行的态度把自己放得很低,耐心听别讲述,不争不辩,不急不躁。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
所以,倾听真的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太难的事情。从倾听的习惯到倾听的能力再到倾听的境界,真的值得一辈子去修行。
从今以后,我要提醒自己,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和别人沟通时,不把手机拿出来,除必要电话接听外,绝不刷手机。
2. 倾听时,不东张西望,适时地看着别人的眼神,积极地做出回应。
3. 听别人讲话,别急着表达自己。一定要等别人说完一个段落再接话。
4. 沟通时,多做刻意练习,训练自己听出对方讲话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5. 面对别人表达不清,不合我意或比较啰嗦时,也要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