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观看了一部歌剧《壮锦》,它唱来唱去,从头唱到尾。老实说,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完这样的表演,那些在小时候看的什么彩调剧啊,《刘三姐》什么的,感觉都弱爆了。与这些普通大众的乡村小调比起来,《壮锦》这部剧确实是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类,毕竟咱也是一个壮家人,我们那儿还有个“蚂拐节”不是吗?当然了,国外的那些,人家是鼻祖来着,而且还存在文化差异,这就不过多做横向比较了,毕竟我不想扯得太远;还有国内的呢?那也是一大票的,要是拉过来一块儿说,那就不是观后感了。这个度还是要把握好的,不能瞎来。
总的来说,这部剧回归了民族传统,直观的就是服装上的和语言上的给人带来的视听冲击是比较震撼的。个人认为,它充分展现了民族大爱。放眼全世界,只要是个群体的,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些共通的东西,像“追求幸福”这个点,就是我观后的第一感觉,也是最深的一个感受。它要是搁到欧罗巴,那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里的人神大战。“美女海伦跟人家跑了……”当然,这当中的情节展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是没完没了的你争我斗,心机算尽,打了十年的战争都没打出个结果来。在这看似悲剧的拉扯当中,无论哪一方都是在为自己的幸福拼搏着。因为他们是属于这一族群的,就理所应当的为捍卫己民族的利益而献身,并且他们是具有幸福认同感的,所以他们就得维护,于是精血上脑,头脑发热,人神共杀之了。当然,这都是在远古时期的文化表征了。它的产生和传承都离不开己民族的繁衍,要是丢到其他民族去,就会水土不服,它会马上枯萎,比“橘生淮北则为枳”更甚,它会面临被征服的命运,然后彻底的消失,像古埃及,繁盛了几千年,最后被外族所灭,只留下一堆堆的金字塔在黄沙里风蚀;还有古巴比伦,在我看来,那是被描述得最为诗意、神奇的一个国度,但到了今天,它也就只是一个传说罢了,但它的“空中花园”却还一直矗立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回过头来,说到我们大中华,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也离不开这一印象深刻的观后感——追求幸福。不过很多政权建立者的手段是残忍了点儿,且不同姓氏的,在不同时期所用的方式都不太一样。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大鱼吃小鱼,喂饱了自家,接着去啃下家。直到秦始皇帝干掉了六个抢食的,才把天下给统一了。我们说,战争不足取(墨子,“非攻”),但诸子百家除了韩非的说法在当时受用外,有哪家的言论是被采纳的呢?所以说,以战争的手段来谋得安定,虽说过程痛苦,但能使一方百姓生得其所,活有所依,那就不要用多么无公害的观念来加以批判。人,生来掠夺,谁都逃不掉的。只不过古人表现得真实,今人表现得虚伪。说不完,道不尽。孟子言:“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恶。”这俩观点凑到一块儿,怎么说都拧巴。像当年的“舌战狮城”一役,到底是谁把谁给说服过去了呢?
有本书的英文名是这样子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翻译过来,叫“对幸福的追求”,不过,它还有一个牛X的翻法——“当幸福来敲门”。这下子就文艺起来了,它篦掉了戾气,听着励志,让人身心愉悦。在《壮锦》里,它通过一家人的由喜到悲,再到喜,这样的过程虽说让人看着纠结,但没了中间那些痛苦的过程,那壮锦即便让阿妈织得再好,也只是一段普通的布匹而已,《壮锦》的故事也铺不开来,也就没了那么浓重的史诗气息。但是经过了大儿的以身破鼓、二儿的坠崖化胡和阿妈的献身灭火之后,终于让人觉得这是一段多么值得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他们执着追求,不畏艰险,不惧生死,终于寻回了壮锦。在这部剧里,他们说:“壮锦是壮人的春种秋收”、“壮锦是壮家的天高地厚”、“壮锦是阿妈编织的心想事成”、“壮锦是儿女追寻的幸福源头”。但我要说:
它是诗了;
它,就是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