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所谓的知己好友通常都是难求的,能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懂的你真是太少,于是有些人宁愿结交更多的泛泛之交,喜欢热闹。而有些人,如果找不到,或者知己不在身边,就宁愿独处,选择安静。
1
小时候,我们随便遇到一个同龄人,就可以很自然地过去搭讪,说,“你也在看这个漫画啊”,“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玩儿”,也很容易跟对方成为朋友。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长大之后,圈子越来越小了,交新的朋友越来越难了。
尤其是工作以后,除了同事和以前的朋友,就不怎么认识别人了。问题是,连老朋友都在渐渐流失。
经历不同,阶级不同,三观不同……渐行渐远成了必然的趋势。
微信上的“好友”倒是越来越多了。
莫名其妙的,加了很多人——逛街买个衣服,拿个外卖,对方都要求加微信。
用语也可以说是亲切、温馨、充满了人情味儿。
莫名其妙的,被人拖进一个群——群里大部分人不认识。
有时候群里人一起聚会,看上去挺热闹的,然而并没有合群的感觉,大家明明不熟却要装熟。
我们要迁就其他人,要融入话题,还要假装对方讲的段子很有趣,自己在以前完全没听过呢。
烦死求了。
2
只要面临社交,就意味着要面临大面积的尴尬。
不知道跟陌生人聊什么,也成了当代社会一大难题。
我一个同学说,交新朋友最大感受,要从头开始交待自己的人生,要回答“你在哪上班”、“你是什么星座的”、“你有什么爱好”等三大哲学问题,好特么心累啊。
不愧是我亲身的同学,简直跟我一毛一样啊啊啊。
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晚上回家,只想葛优躺,玩会儿手机,跟自己待一会儿。
周末的时候,睡了懒觉,就中午了,点个外卖,刷两集电视剧,一天又过去了。
这得是有多懒 ,只是懒得从新介绍自己 。
交朋友的激情完全退却了。
尤其是,一想到交朋友就要出门见面,出门见面就要洗头化妆穿bra,还要挑合适的衣服合适的鞋合适的包,太贵的包显得装逼,太便宜的包又显得过得不好——光是脑补这个程序,就特么元气大伤。瞬间觉得,老子孤独终老算了。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燕子下了决心,要去拓宽交际圈,参加了一个小聚会,花了三个多小时,收获特别大。
她认识了4个新朋友。
包括一个自称“一夜七次郎”的眼镜大叔,两个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韩国整容的中年妇女,以及一个有点小帅的男生。
燕子决定跟这个男生多聊聊天。
3句话之后,对方问她,你要买某某理财产品吗。
3
朋友是什么
知乎上有个答案就是:无目的之交往,才更动人。
事实上,这个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
社会学家认为,交朋友要集齐三个条件:
在同一个空间相处;
无功利目的的互动;
放下戒心,暴露自我。
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个条件是容易满足的。
大家在一个班上课;
每天的相处就是一起玩儿,女生一起追星讲八卦,男生一起撩妹打架;
那个时候,对身边的人没有防备,动不动就掏心掏肺。
长大之后,我们跟其他人共处,最常规的空间就是办公室了。
但是大家又说,不要和同事做朋友。
长辈也总是动用一大批俗语教导我们啊,什么防人之心不可无,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什么九浅一深,啊不,是交浅言深……
问题是,特么不敞开心扉,不一起素颜,不一起抠脚,不一起说别人坏话,那还做什么朋友。
PS:
喜欢安安静静的状态。偶尔找一两个老朋友,叙叙旧,喝点小酒。亦或是相邀着逛个街。排斥陌生人的自来熟,拒绝将自己剖析给他人看,哪怕是多说一句话。不爱参加不熟悉的人的聚会,若是不得已,也不会说太多过于寒暄的话。不需要说话的时候,喜欢坐在角落里,尽量不让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