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制墨的由来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人工制墨最早可追溯至西周,《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相传擅长画画的邢夷在无意间,发现灶炉下的锅灰粉末细腻,颜色又十分乌黑,便将锅灰和水混合,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墨汁。随后,邢夷又觉得这样却不是很方便携带,于是将糯米粥、松炭和锅灰混合搅拌,经过揉搓后变成方条,晒干后,只要加些水磨一下,就可以写字作画了。历史称这墨条,以及制作方法为“邢夷墨”。
到了秦汉,大多用松烟、桐煤制墨,后期则分为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三国时期魏朝出现了制墨名手韦诞,字仲将,采用上好醇烟为原料制墨,墨质松软,史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韦诞不但善于制墨,还将自己制墨心得与前人制墨经验相总结,著《合墨法》,详细阐述“墨之大诀”。
墨是怎么跟中药结合在一起了呢?
人工制墨需要用胶来粘合,古代多以动物胶熬制,动物胶有个缺点,就是容易虫蠹变质,出现异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制墨大师韦诞选取麝香、珍珠等名贵中药掺入墨中,首开中药入墨先河。
药墨的两层涵义
药墨有两层涵义,一是“以药入墨”,一是“以墨入药”。
以药入墨,是指把不同中药组方加入墨中,制成不同墨块、墨锭、墨丸等。史载有名的药墨有“八宝五胆药墨”、“八宝止血药墨”、“龙香剂”、“万应锭”、“姜墨丸”、“麝月墨”等。
以墨入药,是指把松烟墨作为一味中药加入中药方中,形成不同的中药组方。这里特指松烟墨,因为只有松烟墨方可入药,松烟墨自身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又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味辛性平,入心、肝、肾经,具有止血、凉血、清热、消肿之效。”
现代药墨的发展
自宋代以后,老松稀少,制墨材料逐渐以油烟墨为主,松烟墨更多作为贡品及奢侈品供皇室及达官贵人使用,普通百姓多以釜墨(锅底灰)为主,宋代的制墨大师潘古制成“百草霜”,使得药墨广泛流传于民间,八十年代还经常见到有老人用锅底灰治疗小儿腮腺炎。
随着现代制墨工艺的发展,药墨也迎来了春天,药墨被广泛应用于理疗养生市场,还有一些中医院也引入了药墨,药墨在风湿骨痛及脾虚、胃寒、宫寒、阳虚、气虚等常见问题的调理中起到了特别明显得效果,而且具有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制墨工艺
烧烟:松烟,是指松木燃烧形成浓烟经烟道冷却沉降收集而来,并不是指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所以,松烟的造价成本比较高,现代由于取材有限及法规限制,多采用松脂收割的方式,以松脂燃烧取烟,这样取得松烟更加细腻,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流传下来的老墨,发现松烟粒径集中在30-50纳米,是真正的天然取材的纳米材料,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绝大部分细菌的长轴在500~5000纳米,绝大部分病毒的长轴在18~450纳米)
中药发酵:精选当归、黄芪、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42味中药,陶缸密封6个月发酵,最后通过蒸馏将有效成分充分分离提取,经过发酵,可以提高药材的生物活性,增强吸收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药理效果。
熬胶:除了各组份的配比,熬胶是制墨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熬胶的火候掌控直接影响药墨成品,我们以蜂胶代替传统动物胶,蜂胶是蜜蜂采集分泌的一种粘稠胶状物,可入药。其性平,味苦、辛、微甘,有润肤生肌,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疗胃溃疡、口腔溃疡、烧烫伤、皮肤裂痛,防辐射等病症。
成型:将熬好的胶加入发酵好的中药和松烟,经千锤百炼,无数次捶打,形成药墨雏形,然后放入预制好的模具中,阴干成型。
承爱递康药墨的含义
承爱递康,取义“传承爱,传递健康”,希望将祖辈留下的药墨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因药墨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