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学生来说,如果能遇到一位有先见之明的前辈,能够给予他们连父母都无力顾及甚至反对的理解,是十分幸运的。
2.教育从不简单。它不是为解决实质性问题存在的,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语本意是“激发”。
而老师工作的本质就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
我们反复强调,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培养思考的能力。可是,思考并非一个人静坐苦思冥想,它需要“指路人”引导,而好老师就是那个“指路人”。
就拿写论文为例,写论文需要学生懂得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你要接受相关的教育,然后开始撰写观点清晰的论文。
在这过程中,你需要老师逐条逐点地讨论你逻辑上的含糊,结构上的错误,论证证据的不足,驳论的机会以及对反对观点的预见等等。
老师兴许还会进一步提出疑问,建议你从新角度进行探究。这种“小而精”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一位好老师应该能把生活带进课堂,触类旁通,并帮助学生释放思想。
正如评论家莱斯利·福利尓德所言:“教师,非领域专家也。他并非在教授一门课,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
4.想要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尊重教学,赋予教学更高的地位。首先,学校要有改变的意愿,其次,要有充足的资金。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扭转目前发展已久的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模式。学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是对老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一视同仁,这样老师就能多些教学时间,少些科研时间,就有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让学生逐渐熟悉思考技能,而不是让学生把时间花在抄课件、记笔记上。
教学不是灌输信心,也不是娱乐节目;教学是互动,是激励。而这种经历只有在老师刻意引导的小班研讨形式的环境下才能发生。
一味选择捷径,就会造成现在的后果。毕竟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